宋朝时期,大理寺接到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案子,一个尼姑控诉大臣徐铉逼迫她行不轨之事。大理寺觉得太奇葩了,审都没审,就将原告驳回,并给尼姑安上了一个诬告罪。给出的理由是:徐铉已经70多岁了,即便有这个想法,身体也不允许呀!所以,尼姑在污蔑朝廷大臣,当罚!
万万没想到,这事惊动了宋太宗赵光义,他了解情况后,不仅赦免了尼姑的诬告罪,还把徐铉发配到天气寒冷的邠州。摆明了支持尼姑,惩罚徐铉。
这事还没完,徐铉到了邠州后,不知什么原因,就是不没穿秋衣秋裤,结果被活活被冻死了。
徐铉自幼聪慧,十岁能做诗文,很快就成为名满天下的大才子,他不仅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方面造诣极深,而且能言善辩,有当年苏秦、张仪之风。
当初,徐铉侍奉李煜时,曾被李煜派到大宋求和,在朝堂上,他多次与宋太祖赵匡胤争辩李煜无罪,赵匡胤辩不过,气得拔剑而起,说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句千古名言。
南唐灭亡后,徐铉随李煜来到大宋,赵匡胤对徐铉印象非常深刻,于是将他带在身边做事,对他颇为器重,一直给他升官,直至升到散骑常侍。
徐铉曾奉旨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并雕版流布,世称“大徐本”,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除此之外,徐铉还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书,在大宋学术界可谓鼎鼎有名。
自古才子多风流,但徐铉是个例外。徐铉这人清心寡欲,平常就喝喝茶,研究研究志怪,几乎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
可就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什么会遭尼姑诬陷?最后还被赵光义针对呢?
这确实难以理解,如果细究原因,大概率是因为性子直,所以才连连吃大亏。
徐铉性格直爽,史称“质直无矫饰”,当初他被派到大宋,为了维护李煜,在朝堂上和赵匡胤辩解时,据理力争到“反复再三,声气愈厉”的地步。
后来,他成为大宋的官员,仗着自己身体好,自己不爱穿毛衣秋裤不要紧,他见别人穿得多还要嘲笑人家,有史料记载:见被毛褐者辄哂之。
对于他的性格,李煜和赵匡胤知根知底,见怪不怪。可轮到赵光义当家后,徐铉仍是这副鬼样子,难免会因为心直口快,得罪了赵光义。
所以,不排除是赵光义看他不顺眼,于是找了个尼姑诬陷他,谁知被大理寺一眼识破,无奈之下,赵光义只好亲自下场,先是赦免了尼姑,再将徐铉送得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
可怜这位大才子,到了苦寒之地,不知是因为曾嘲笑别人所以拉不下面子穿毛衣秋裤,还是仍然觉得自己很能“顶”,抑或是不堪受辱,竟然仍坚持不穿秋衣秋裤,结果“致冷疾”,患上了重感冒,因年岁已高,抵抗力不够,结果一命呜呼了,享年76。
当然,有人觉得徐铉不穿毛衣秋裤不是上述原因,而是不想穿“不合乎制度的服装”。因为当时天下初定,受五代乱世影响,中原人的服装帽靴有很多胡服尤其是契丹服装的样子,朝廷不想一刀切,影响百姓生活,只下令“衣冠许从其便”。但徐铉却坚持着他的骄傲,宁可受冻,也不穿胡服。
这初看有道理,却经不起推敲,徐铉不穿胡服,还可以穿其他款式的衣服呀,大不了多穿几件毛衣秋裤也能御寒不是?
所以,大概率是徐铉的“直男癌”犯了,才坚持不穿毛衣秋裤。只能说,直男真的不分年纪,和智慧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