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手术的时候,我心都凉了”。
2021年,64岁的张培伦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身边无一人照顾守候。
11年前,他的儿子张宁海为救被困黄山的18名复旦学生,坠下30米悬崖,临终前还举着灯喊“我来照亮”。
可那些曾在追悼会上哭着承诺赡养二老的学生,如今却溜的无影无踪,连一条关心的短信都不肯发.....
复旦十八驴的黄山探险
2010年12月,复旦大学的论坛上突然有人发起一个挑战计划:探索黄山未开发区域。
挑战发出后,很快就有14名复旦在校生,以及4名校外人员报名参加。
在出发前领队还特别提示,这次活动没有向导,就靠GPS和指南针找路。
没想到,这样的言论反而增添了十几人的刺激感,认为以他们的学识一定能面对种种困难。
然而,他们的准备工作却显得过于草率:仅带了一个GPS定位仪、一张简易地图和少量食物。
这样的简易的装备去探索未开发地区,原本就是件难事。
更何况黄山主峰海拔接近1900米,周围还环绕着数十座千米以上的高峰,让这次行程难上加难。
但这些险峻的地形并未让这群年轻人却步,他们悄悄绕过检票处,潜入了未开放的危险区域。
起初的探险充满欢声笑语,他们在陡峭的山路上攀爬,欣赏着壮丽的云海,享受着青春带来的无畏与激情。
然而,大自然很快就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天气突然转阴,细雨绵绵不断,湿滑的山路让行进变得异常艰难。
更糟糕的是,他们唯一的GPS定位仪在一次不慎中掉入了溪流,彻底失灵。
没有了导航设备,他们在错综复杂的山路中很快迷失了方向。
随着夜幕降临,气温骤降。寒风呼啸,冰冷的雨水浸透了他们的衣物。
饥饿和疲惫开始侵袭每个人的身心,此时的他们才真正感到害怕,开始互相指责为什么没多带一些物资。
他们蜷缩在一处岩石下,试图抵御寒冷,但收效甚微。
这一刻,手机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然而,长时间的使用让电量迅速耗尽。
在黑暗中,他们轮流使用仅存的一点电量,希望能找到微弱的信号发出求救信息。
每个人都屏住呼吸,祈祷着信息能够传出去。饥寒交迫中,恐惧和绝望开始蔓延。
有人开始后悔这次冒险,有人默默流泪,还有人试图鼓励大家保持希望。
他们互相依偎取暖,分享仅剩的食物,在黑暗中苦苦等待救援的到来。
一直等到凌晨,他们的求救信息最终被接收到了。
民警的牺牲
当地部门立即组织了一支200多人的救援队,其中包括了24岁的年轻民警张宁海。
当时天空中已下起了小雨,12月的黄山温度已达到0℃左右。
救援人员们担心学生出现意外,带好必需装备后就立刻出发了。
低温、细雨和湿滑的山路,给搜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众人小心翼翼地在山中行走。
一路上,他们一边喊着“有没有人”,一边仔细探查每一个小角落。
经过近6个小时的艰苦搜寻,他们终于在一处峡谷底部,找到了这群筋疲力尽的学生。
几名学生被冻得脸色发白,浑身都是湿漉漉的。
考虑到后续学生可能会因为风寒感冒发烧,救援人员决定立即出山!
此时,张宁海就打着手电走在最前端,为学生们开路。
他对众人说:“请跟我走,我来为大家照亮。”
这句本来给人安全感的话语,却成为了他最后的遗言。
在护送学生下山的过程中,路过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道路。
为了给女学生让路,张宁海不慎失足坠崖。
同伴们得知后,一边将被困学生救出,一边寻找张宁海的遗体。
然而当这群学生被救出后,他们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本该心怀感激的他们,竟然嬉皮笑脸,仿佛刚经历了一场刺激的游戏。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对救援人员的牺牲竟无动于衷,好像那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插曲。
有人目睹这些学生毫不客气地拿走了救援队的食物,仿佛那是他们应得的。
当记者想采访他们时,他们却急着赶回上海,连基本的礼貌都欠奉。
最让人寒心的是,他们甚至没有参加为牺牲警官举行的悼念活动。
在一张流传的默哀照片中,这些学生双手插兜,表情冷漠,丝毫看不出对逝者的敬意。
承诺难兑现
这件事被传出后,关于复旦大学学生“失德”的话题,也在社会上传开。
可在复旦的校园论坛上,竟然出现了一些令人不齿的言论。
完全忽视了警察的牺牲。
这种种行为很快引发了全社会的愤怒。
各界人士纷纷谴责他们的冷血行为,要求他们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在舆论压力下,这些学生终于有了一些反应。
在随后举行的追悼会上,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并承诺会照顾牺牲警官的父母。
领队侯盼更是代表全体成员宣布,18人将共同承担这个责任。
他们信誓旦旦地保证,今后会定期探望老人,每逢节假日必定登门看望。
还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过错,比如设立助学基金等。
其中一位叫小唐的学生代表甚至放出豪言,说即使10年、20年,乃至50年后,他们仍会关心照顾老人。
这些承诺听起来确实很动听,但人们不禁要问:他们真的用行动来弥补了吗?
2021年春天,64岁的张培伦悄悄来到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他需要做一个双侧腹股沟手术,但却没有告诉家人。
因为,他的老伴半年前不幸摔断了腿,行动不便,张培伦不想让她担心,就谎称自己出来旅游了。
独自躺在病床上,张培伦心里五味杂陈,医院的白墙和消毒水的气味让他想起了儿子。
如果儿子还在,现在应该陪在他身边吧。
而当初那十八个说要照顾他的学生,竟没有一人出现在医院。
医护人员得知他的情况后,都格外关照他,仿佛在照顾自己的亲人。
手术那天,医院副院长亲自来看望,还带来了一束鲜花。
他说,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英雄。这份温暖让张培伦感动不已。
多年过去,张培伦并没有对那18名学生心存怨恨。
他常说,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工作,为社会做贡献。
据说,这些学生现在日子过得都不错,最差的也能算是中产阶层了。
不过,学生们似乎没有完全履行当初的承诺。
有学生代表在社交媒体上解释,因为工作忙碌等原因,没能经常照顾老人。
但他们表示,每年都会去黄山烈士陵园拜祭。
结语
这些复旦学子的行为的确令人失望,一些学生拥有高学历的同时,却缺乏最基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冷漠的态度也让每一个人寒心。
对于英雄张宁海的牺牲,我们绝不能忘记,要用实际行动传承他们的精神,让这个社会充满更多温暖和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人民资讯:《11年前冷漠的“复旦18驴”:曾承诺照顾烈士家属,如今其老父亲独自住院》-2021-5-25
2.人民公安报:《安徽民警张宁海护送被困学生途中坠崖牺牲》-2010-12-14
3.中国青年报:《复旦学子:在生命面前,你错了就是错了》-2010-12-21
4.人民网:《年轻干警张宁海在搜救中牺牲 风雨中,紧急搜救》-20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