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认知里,失业意味着失去经济来源,陷入生活的困境,无疑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然而,在通信行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有工作,却如同置身于另一种深渊 —— 作为运营商的“备胎员工”,承受着比失业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运营商的 “备胎员工”,通常指劳务派遣和外包员工。他们穿着与正式员工相同的工装,承担着基站维护、客户服务、营业厅业务办理等核心任务,却在薪资、福利、晋升通道上被系统性边缘化。
这种身份既非“正式军”,又非“自由人”,而是被困在用工制度夹缝中的“职业备胎”——企业需要时他们是劳动力,不需要时则成为随时可替换的消耗品。
“备胎员工”:负重前行的边缘群体表面上,“备胎员工”和正式员工一同奋斗,为通信事业添砖加瓦,实际上却被划进另一个“圈层”。
在网络维护的第一线,“备胎员工”们常常冲锋在前。无论是酷热难耐的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季,只要通信设备出现故障,他们就得立刻奔赴现场;在营业厅里,他们也热情地接待每一位客户,耐心解答客户的疑问,办理各种业务。

但在享受公司发展成果时,他们却总是被排除在外。正式员工除了基本工资外,还有各类补贴、丰厚的奖金,以及完备的社保福利。
相比之下,“备胎员工” 的收入结构简单,工资往往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运营商普通正式工一年的收入在8-13万(北方),但“备胎员工”们往往只有4-6万。甚至正式工和“备胎员工”的食堂都是分开的,正式员工的伙食质量要好很多。
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公司大量招聘 “备胎员工”,主要是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增加用人的灵活性。
这一做法虽然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却让 “备胎员工” 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他们付出大量心血,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在公司的地位也十分尴尬。
身份困境:被困在“技能孤岛”上的螺丝钉劳务派遣和外包员工的职业困境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剥夺,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放逐。他们为运营商创造价值,却无法获得组织认同。

一位劳务派遣工表示:“十年如一日地埋头苦干,我总以为努力就能换来光明的未来,可现实给我的回报却只有每月微薄的一千多元工资,和那个永远无法改变的'临时工'身份。”
运营商内部培训、岗位竞聘多限正式工,派遣工若想转正,需满足“全国业务竞赛前三名”或“重大贡献”等近乎苛刻的条件,每年名额仅个位数。
更残酷的是,许多派遣工掌握的技能高度依附于运营商内部体系。例如,基站维护技术往往只适用于特定设备型号,一旦离开运营商,这些经验在外部市场几乎毫无价值。
恶性循环:对个人和行业的双重打击对于 “备胎员工” 个人而言,长期在低薪、低认同的环境中工作,严重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工作积极性。
不少人逐渐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产生了职业倦怠,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从通信行业的发展来看,这种不公平的用工制度阻碍了行业的创新与进步。
“备胎员工” 由于缺乏职业发展的机会和动力,难以主动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整个行业的人才素质提升也因此受到限制。
此外,这种不合理的用工模式容易引发人才流失,许多有能力、有抱负的员工在看不到希望后,会选择离开通信行业,这对行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要打破 “备胎员工” 的困境,需要政府、运营商和员工自身三方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完善劳动法规,切实落实同工同酬政策;运营商则应当重新审视用工策略,切实提升员工的归属感,通过建立技能与贡献导向的晋升通道,让优秀外包员工获得身份转换的机会。
对“备胎员工”而言,不能一味地抱怨和等待,要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拓宽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这场变革不仅关乎公平,更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企业开始把人力视为资本而非成本,当每位从业者都能获得与贡献匹配的发展机会,运营商才能真正构建起面向数字化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正如某位完成身份转换的"前备胎员工"所说:"我们不需要施舍式的怜悯,只需要一个凭实力说话的舞台。"这或许就是破解困局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