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在河北保定阜平县的城南庄,毛主席神情认真地问粟裕:“粟裕啊,你是不是心里没底,担心南下打不过敌人?”
那时候,刘邓大军长途跋涉,一路杀到大别山,结果撞上了国民党军队的猛烈围攻。
毛主席想了个妙计,就是让粟裕带着华东野战军直接往南,过长江去。这样一来,敌军的主力就会被吸引过去,刘邓大军那边就能松口气,压力小多了。
粟裕一贯对中央的命令态度明确,那就是:遵从。但这次,他却做出了少有的举动,那就是“违抗命令”,并且“大胆说出心里话”。
粟裕把自己的战略想法说完后,毛主席一脸诧异,他问道:“你这是打算一下子就把那450万国民党军都给解决了?”
【渡江作战,粟裕为何拒不执行?】
1947年7月份,晋冀鲁豫野战军,就是咱们说的二野那边,有个作战参谋火急火燎地找到了正在溜达的司令刘伯承:“司令,有急电!”
这份顶级重要的电报,是毛主席自己动手写的。他指示刘邓大军得从鲁西南快速挺进到大别山地区,给武汉和南京那边制造压力,彻底搅乱蒋介石的作战计划。
随后,刘伯承接到了毛主席打来的电话,里头传来指示:“别犹豫了,别管后方,赶紧行动,争取半个月内直接杀出大别山!”
那时候,刘邓大军刚刚经历了一场硬仗,士兵和马匹都特别累,根本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休息一下。另外,西北野战军正被胡宗南的队伍拖住,根本抽不出身来给予他们任何帮助。
尽管环境非常艰苦,刘伯承还是在收到电报仅仅9天后,就立马动身往大别山方向进发。
刘伯承发誓说:“碰到难关,勇敢的人才能赢,咱们得拼出一条活路来!”
刘邓大军不顾敌人的猛烈炮火,闯过了黄泛区那片危险地带,又翻过了汝河和淮河,历经21天的艰难跋涉,最后成功到达了大别山。
在陕北的毛主席笑得合不拢嘴,高兴地讲:“咱们可算是挺过来了!二十多年啊,革命一直都是在防守。打从刘邓大军往南打后,咱们的革命仗,这才头一回变成了主动出击。”
蒋介石火冒三丈,搞了个“华中剿匪总部”,铁了心要把刘邓大军堵在大别山里,让他们无路可逃。
1948年年初的时候,为了加大战略上的攻势,把战火烧到蒋介石的地盘,中央做出决定,让粟裕带着华东野战军的三个主要部队,渡过长江往南走,去江南那边打开新战场。这样做是为了把敌人的兵力分散开,好给刘邓大军帮忙。
粟裕在接到指令后,立马站到地图前,仔细琢磨起敌我双方的情况,并且对于渡过长江往南走的计划,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跟之前的方案有所不同。
他觉得,要是能在江北跟蒋军打个大仗,那对刘邓大军来说,压力就能小不少,也能让解放战争更快取得胜利。
琢磨了好一阵子,粟裕给中央军委和刘邓大军都发了封电报,说的是他对以后打仗和建军的一些看法,这电报挺有名的,叫“子养电”。
粟裕在电报里头说,要打大仗,那就得琢磨琢磨战场的实际情况,还有后勤能不能跟上。
考虑到这两个因素,徐蚌那块地方,天时、位置、民心都站在我们这边,简直就是打大仗的最佳地点。
粟裕明确说了,要是中央还是决定让华野往南走,那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听从命令。
粟裕深思熟虑后写道:“这是我的一点浅见,大胆地说出来。不知道对不对,还请您给指个方向。”
粟裕发来的电报让毛主席特别上心,他老人家一字一句地认真看过,还做了标记,然后递给周总理和任弼时,让他们也看看,并说“看完后,再给我送回来”。
中央军委针对粟裕提出的看法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多数人还是觉得,最好还是按照原来的计划来,把战斗的区域挪到敌人的后方去。
1948年1月27号那天,粟裕收到了中央军委的指示,让他手下的三个纵队找个时间过江,往南走,然后整编成东南野战军。他们的任务是在江南地区灵活打仗,至少要拖住敌人20到30个旅的力量。
上头已经发了正式的通知,按规矩来说,粟裕身为指挥员,得拼尽全力去执行。
然而,粟裕的想法是,大局其实是由好多小部分拼起来的。要是咱们从小部分里发现问题,可能对中央把握大局、做决定会有帮助。
所以,他一边要落实中央的指示,琢磨怎么渡过长江,另一边还得不断分析江北的战场形势。
琢磨了两个多月后,粟裕还是觉得,在江北打大仗,比起江南来,胜算要大得多。
4月17号,粟裕给刘邓大军发了电报,商量之后,他又向中央军委提议:咱华野的三个纵队先别急着过江往南走,先把兵力集中在中原黄淮那一带,多打几场大规模的仗,把敌人给消灭了。
电文结尾时,粟裕再次认真地表明:“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显看法……我鼓起勇气直说,对不对还请指示。对于南渡的准备,我们依旧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绝不会放松。”
粟裕频繁发来的电报,让中央方面特别起来。
【抗命不尊,粟裕要全歼国民党军?】
1948年4月快结束时,毛主席已经过了黄河,到了河北。他让陈毅和粟裕往北走,直接去中央那里做工作汇报。
4月29号那天,粟裕和陈毅抵达了河北保定的阜平县城南庄,周总理、朱老总等领导亲自出面,给了他们非常热烈的接待。
第二天,他们总算是见到了毛主席。这距离粟裕上次见毛主席,已经过去了整整17年,他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没法说。
粟裕快步上前,一把紧紧抓住了毛主席的手。
毛主席高兴地喊道:“咱们的勇士归来啦,热烈欢迎!”
在中共高层的一次碰头会上,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五位核心领导,一块儿听了粟裕的工作情况说明。
毛主席使了个激将的招数,对粟裕说:“你是不是觉得打不过,所以才不敢往南走啊?”
粟裕指挥孟良崮一役,干净利落地干掉了国民党五大精锐部队里的74师,算是给那个难题交上了答卷。
然后,粟裕继续琢磨起当前的形势,他觉得华野要是往南走,不一定能拖住国民党的主力军,给刘邓大军减轻负担。要是跑得太远去打突袭,可能还会让自己陷入不利。
另外,解放军在江北地区深得民心,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咱们得趁着好时机,利用地理优势和人心所向,跟国民党军队来一场大规模的对决。
粟裕觉得,咱们可以带着大部队去攻打江北的几个大城市,这样能把国民党的增援部队给吸引过来。
接着,咱们采取围住一点,引诱敌人来援的战术,一点点减少国民党的兵力。摆开架势,准备好好干一票大的。
粟裕说完后,大家都点头表示同意。
“你是打算把450万蒋军一锅端了吧!”毛主席说道。
粟裕很实在地说,想要一下子打掉蒋军全部,确实不容易,但打个折,干掉他们40到50万人,还是有信心的。
为了减轻粟裕的负担,毛主席设定了一个作战计划,打算在四至六个月的时间里,干掉国民党6到12个旅的兵力。
到现在,中央已经彻底改变了原先让华野部队南渡的作战计划,决定就在江北跟国民党军队决一死战。
【淮海战役,是谁“发明”的?】
1948年6月16号,开封的战斗正式拉开了序幕。
粟裕带着华东野战军,短短七天时间里头,就干掉了3万国民党军队,让那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老城获得了新生。
毛主席表扬说:“打解放战争啊,就好比爬山,咱现在已经翻过了那个最陡的山岭,最费劲的爬坡时候算是熬过来了。”
粟裕大胆追击败军,在杞县附近和黄百韬的部队打了整整六天六夜,干掉了5万敌人后,立马转头往济南进军。
粟裕的计划是这样的,要是咱们攻打济南,那国民党那边肯定会着急忙慌地派各路兵马来帮忙。
粟裕按照毛主席“实实在在攻城,实实在在打援”的战斗策略,通过攻城和打援的紧密协作,一举歼灭了敌军守城部队 10 万多人,顺利拿下了济南,让华北和华东这两大块解放区连到了一起,很快就打破了蒋介石集团以大城市为重点的“防御布局”。
粟裕心里老有个想法,那就是:打一场大仗,直接决定胜负。
豫东和济南两场大战告捷后,人民解放军的劲头更足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一下子就变了样。
粟裕建议,咱们在两淮和海州那块地方摆开战场,把苏北和山东的解放区给连一块儿,搞个“淮海大战”。
1948年9月24号那天,粟裕给中央军委发了电报,说了说他对“淮海战役”的一些打算,同时也给华东局和中原局报备了一下。
粟裕赶紧写信说:“咱们得赶紧打淮海战役。”第二天,他就收到了毛主席的回电,上面写着:“我们觉得,打淮海战役非常有必要!”
毛主席把粟裕提出的“分两步走”战略,扩展成了“三步走”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先攻打徐州,然后一下子解放淮河以北地区,最后彻底消灭国民党的“剿总”司令部。
徐州位置关键,历来是军事争夺的要塞。蒋介石在徐州周边安排了60万大军,心里盘算着“在中原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要是攻占了徐州,咱们就能往南过长江,打下南京。
但是,徐州那边兵强马壮,要是硬碰硬地打过去,恐怕咱们这边得损失不少人。
毛主席的想法是,咱们先把徐州周围那些“绊脚石”给清除掉,让它孤零零地立在那儿,没啥依靠。
首要目标,得拿下新安镇那边的黄百韬部队。
黄百韬被干掉后,徐州东边就彻底敞开了大门。
所以,毛主席给华东局和中原局拍了一封紧急电报,里面详细安排了接下来的战斗计划。
毛主席明确说,咱们头一仗,得在新安运河那儿,把黄百韬的兵团给干掉。
他认为邱清泉的部队很可能会撤回到商丘和砀山那块地方,而黄百韬的部队则会撤回新安镇和运河车站附近。因此,头一仗咱们得瞄准了,争取在新安到运河那条线上,把黄百韬的部队给吃掉。
黄、邱两股敌军被消灭掉之后,咱们得赶紧朝着高邮和宝应进发。
第三个战斗任务,就是要打掉海州、连云港还有灌云那块的敌人。
毛主席认真地说:“这次咱们要打的是个大仗,得拿下这三块硬骨头。要是打得好,你们能消灭敌人十几个旅,还能让山东和苏北连起来,让敌人不得不分兵去守长江。这样一来,你们接下来在徐州、浦口那条线上的战斗就好打多了。”
毛主席心里还是惦记着,又给华东局和中原局拍了电报,说:“淮海战役里头,你们头一仗,也是最关键的一仗,就是要拖住邱、李两个兵团,把黄兵团给吃掉。”
1948年11月6日那天,淮海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咱人民解放军那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啥难关都能闯过去。反观国民党军,心里头各有各的小九九,都琢磨着怎么保留自己的力量。就这么着,解放军靠着60万人马,愣是把80万敌军给打败了,淮海战役这一仗,打得漂亮,给全国解放铺好了路。
粟裕有时候不太按命令行事,敢于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毛主席特别能听取好意见,看得远、想得深。他听了粟裕关于“小淮海”的计划后,进一步扩展成了“大淮海”战略。就这样,淮海战役才能一举成功,把事儿都解决了。
他们干的活儿虽然各有各的不同,但心里头揣着的是一个样的梦想和目标,那就是要让全国都解放,让老百姓真正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