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高龄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日本的“在宅养老”模式一度被认为是高效与人性化的典范。但一则NHK的最新调查,却揭示了这个体系背后的巨大危机——2024年度,日本全国竟有109个町村,没有一家都道府県指定の訪問介護事業所。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的老人,哪怕缴纳了介护保险费,也可能面临“无人上门照护”的尴尬局面。
更触目惊心的是,还有268个市町村只有一家指定访問介護事業所,加起来,这类资源极度匮乏的地方已占到市区町村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一个看似庞大的养老服务体系,其实正在不动声色地瓦解。
为什么照护服务会突然从日本的村镇中“蒸发”?背后的主因其实并不复杂——人手不足、物价上涨、运营成本飙升,还有一个致命打击:政府去年竟然下调了訪問介護的基本报酬。这就像一辆已经开得勉强的老旧巴士,又被抽走了燃料,直接导致一整年内有529家訪問介護事業所倒闭或退出市场,创下历史新高。
比如在熊本県的産山村,全村超过四成是65岁以上老人,却因唯一的介护机构人手告急而关闭。如今,他们要靠阿蘇市一家事業所派人跨县支援,车程来回80分钟,每周只来两天,每位老人平均只能获得一次上门照护。天气不好、山路封锁、油价上涨、访视次数减少、请求被拒……这些现实不是电视剧桥段,而是真实发生在日本偏乡的“养老日常”。
事業所的经营者也苦不堪言。訪問介護的报酬按服务时间与人数计算,但在深山里一天能访视的户数极其有限,扣除交通和油费后几乎无利可图。就算心中仍有一腔热血,现实却在慢慢榨干他们的坚持。
産山村役场甚至不得不自掏腰包,雇用无证照人员以15分钟1600日元的价格提供临时性帮助。这一幕,看似温情,实则是对制度崩坏的无声控诉。负责福祉的井顺士课长一针见血指出:“自治体出面维持服务,本就违背了介护保险制度的初衷。”
如今的訪問介護,已不仅仅是偏乡的问题。专家警告,人口多、需求高的都市圈也将面临同样的崩溃风险。如果国家再不出手调整报酬机制、提供人力支持,很快就会从“服务稀缺”滑向“服务断崖”。
眼下,所谓“在宅养老”的美好图景,已然成了高龄社会的一场豪赌。而这场赌局中,赌注就是数百万老人的尊严与安全。
日本正在失去的不只是服务能力,而是对未来老龄社会的基本信心。在此刻按下暂停键重新审视制度,也许比任何“看起来很美”的改革口号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