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一场关乎全人类未来的博弈在日内瓦落下帷幕。没有喧嚣,没有烟火,但世界各国代表在WHO总部紧锣密鼓进行的,是一场对抗“下一场灾难”的终极谈判。它的名字,叫做“パンデミック条約”。
这是一个从新冠废墟上爬起的国际梦想。疫情打破了全球秩序,也照出了漏洞百出的传染病应对体系。各国孤军奋战、疫苗囤积战、病毒信息封锁……这一切都在提醒人类:如果下一场大流行来得更快、更猛,现有的国际合作机制恐怕还不够用。
于是,“パンデミック条約”应运而生——一个力图将全球的公共卫生资源、信息、技术整合的超级协议。条约设想中的核心机制包括:病原体信息共享制度,让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不再陷入“谁先抢到谁先发”的囚徒困境;还有先进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援和资金援助,构建真正的全球防线。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就在会谈期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领导的保守派阵营强烈反对该条约,并明确表示“拒绝接受全球卫生治理的主导权让渡”。他们担心,一旦签署条约,美国的主权和制药企业的利益将被“全球共享”冲击得七零八落。于是,在正式表决前,美方代表选择了退出会谈,给条约能否顺利通过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与此同时,另一个棘手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技术和资金援助的“鸿沟”依旧深不见底。发展中国家希望这份条约不仅是文件上的承诺,更能带来切实的资源倾斜。而不少富裕国家则心里打着算盘:全球合作归合作,钱包不能太“瘦”。
即便如此,WHO事務局長テドロス依然在开幕致辞中发出了鼓舞人心的呼声:“下一个パンデミック不会等我们准备好。即便世界处于分裂和对立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共同点。”这话说得坦诚而沉重——条约不是万能药,但它至少是试图拉起一道集体防线的一步。
如今,会谈虽然结束,但条约能否在5月的WHO大会上正式通过,依旧悬而未决。但无论结果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在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全球性的健康威胁。如果疫情教会我们什么,那就是人类命运的连结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紧密。
未来不可预知,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它的方式。希望这份从疫情废墟中诞生的“パンデミック条約”,不是纸上谈兵的象征,而是真正迈向全球共治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