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点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评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送人玫瑰,留有余香
“后庭花”何以成为亡国之音的象征?“商女犹唱后庭花”,这句千古绝唱不仅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面,更让“后庭花”成为了亡国之音的代名词。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与深意呢?一切还需从《后庭花》的诞生地——十里秦淮、石头城说起。
秦淮河,作为长江下游右岸的一条重要支流,其大部分河段悠然流经南京市,于城东南的通济门外九龙桥处分流为内、外两支,再于西水关外汇合,最终向北穿越石头城,汇入浩瀚的长江。内秦淮以其独特的九华里长度,被赋予了“十里秦淮”的美誉,这里不仅是秦淮河风情的精髓所在,也是南京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曾以诗咏叹:“十里秦淮胜,偏能悦客游。家家凭水槛,处处上兰舟。箫鼓时相应,壶觞夜不休。绝怜城郭里,弭棹得临流。”明代诗人卢龙云的《夏日泛舟秦淮》生动描绘了十里秦淮的旖旎风光与繁华景象。而唐代诗人杜牧在夜泊秦淮河时,更是被一曲《后庭花》深深触动,留下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千古绝唱,让这曲哀歌在历史长河中回响不绝,成为了亡国之音的象征。
秦淮河不仅是南京的母亲河,更是这座古城的繁华见证。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都城,南京自古便是东吴、六朝及明朝的建都之地,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金陵邑。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在此筑建石头城,使之成为控江守险的军事要塞。及至南北朝,石头城更是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京都所在,见证了无数历史的沧桑变迁。
而“后庭花”的典故,便源自南朝陈朝的最后一位君主——陈后主陈叔宝。他虽精通文学音律,却沉迷于酒色之中,荒废朝政,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灭。《玉树后庭花》这首曲子,便是他亲手创作并流传下来的亡国之音。
据《南史》记载,陈后主在位期间,宠幸贵妃张丽华等嫔妃,整日纵情声色,不理国事。张贵妃不仅姿色出众,且工于心计,常伴后主左右,共决朝政,导致朝政混乱不堪。陈后主更是在光昭殿前建造了临春阁、结绮阁和望仙阁等豪华宫殿,与宠妃及宾客们日夜宴乐,创作出大量赞美宠妃容色的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便是其中之一,其辞句轻浮哀怨,预示着国家即将面临的灾难。
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发兵伐陈。当战报传至石头城时,陈后主却仍沉迷于享乐之中,不思御敌之策。他自恃石头城天险可守,对隋军的进攻不屑一顾。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因个人的意志而停留。公元589年1月20日,隋军攻克石头城,陈朝灭亡。陈后主与张贵妃等人躲入井中避难,最终难逃被俘的命运。
后世因此将《玉树后庭花》简称为《后庭花》,并将其视为亡国之音的代表。这首曲子不仅是对陈后主荒淫无度的控诉,更是对历史上那些因沉迷享乐而导致国家灭亡的君主的警示。正如诗中所言:“狎客沦亡丽华死”,“箫鼓鸣兮发櫂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在历史的长河中,《后庭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了永恒的文化符号。
注释: [1] 《陈书.卷二七.江总传》:“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共陈暄、孔范、王瑳等十余人,当时谓之狎客。”[2] 出自宋人郭茂倩所著《乐府诗集》卷四十七。[3] 见《隋书五行志》。主要参考书:《南史‧陈书》、《隋书》
鉴于平台规则,只有您点了“关注”,与我互动才会成为铁粉。可以享受第一时间收到文章的推送。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