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朗普与马斯克之间又发生许多有趣的事,很多人不禁要问:特朗普对马斯克是真爱还是捧杀?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听我唠几句。

当特朗普在2025年2月26日的内阁会议上,对着众人说“谁对马斯克不满意,我们就把他赶出去”时,这场面既像霸道总裁护短,又像真人秀导演在刻意制造戏剧冲突。总统的椅子还没坐热,马斯克已成了这场政治大戏的“人力资源总监”——尽管他连内阁成员的铭牌都没有,只能穿着“技术支持人员”T恤坐在外围,活脱脱一个误入白宫股东大会的硅谷极客。
特朗普对马斯克的态度,堪称当代政商关系的魔幻现实主义范本,仿佛美国版的吕相与秦王。表面上,这像极了一场双向奔赴的“兄弟情”:马斯克夸特朗普内阁是“史上最佳团队”,特朗普则把马斯克捧成“政府效率部”的操盘手,甚至不惜用“解雇威胁”为他扫清障碍。但掀开这层糖衣,两人的互动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权力游戏——特朗普需要马斯克的执行力来兑现“拆政府”的竞选承诺,马斯克则借助总统的背书扩张自己在华盛顿的影响力。

毕竟,当马斯克要求230万联邦雇员每周交周报、否则“视为辞职”时,引发的抗议声浪足以淹没国会山,但特朗普一句“他们可能根本不存在”的调侃,就把矛盾轻飘飘甩给了官僚体系。
这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配合,本质上是特朗普将企业管理逻辑强行植入国家治理的典型操作。在商界,CEO可以靠开除异己、缩减成本让财报变靓;但在政坛,解雇公务员等于动摇行政根基,关停国际开发署这类机构更会引发外交地震。特朗普显然深谙此道,于是他让马斯克充当“人力资源总监”,自己则扮演那个在董事会上拍桌子的老板。当对环保署裁员65%、对欧盟加征25%关税时,这场面不像国家决策,倒像股东们表决通过了一份“降本增效”方案。

看到这里,各位有没有发现,特朗普治国,就跟管理公司差不多,他是公司老板(或者说大股东),而马斯克则是拥有裁员大权的人力资源总监,尽管从名义上来讲他只是雇员,属于编外人员。
但问题在于,治国不是开公司。企业可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国家却必须平衡多元利益。马斯克推行的“周报令”看似能揪出摸鱼公务员,实则导致国务院、国防部等机构直接“断联”——毕竟没人愿意把自己写的周报变成裁员通知书。更讽刺的是,当特朗普声称“欧盟成立就是为了坑美国”时,他仿佛忘了自己祖上也是欧洲移民;而当他对台湾问题突然谨慎,强调“不想置自己于不利位置”时,又瞬间从狂人切换成精算师。这种在“任性”与“算计”间反复横跳的风格,恰似一个试图用推特管理跨国集团的CEO,既想彰显权威,又怕股价暴跌。
那么,特朗普对马斯克究竟是真爱无敌?还是高级捧杀?

从两人利益链看,答案或许是“既要又要”。马斯克需要政策红利推动特斯拉和SpaceX的扩张,特朗普则需要科技狂人的光环来包装自己的“反建制”人设。但当马斯克接管人事管理局计算机系统、威胁要“让美国破产”时,他早已从顾问变成了实际掌权者。这种模糊的权责边界,让人想起明朝崇祯帝的改革——试图借外力清扫官僚系统,最终却让权力结构更加失衡。
说到底,特朗普的治国实验像极了一场大型真人秀:马斯克是那个被导演硬塞进剧本的“特邀嘉宾”,负责制造冲突和热搜;而总统本人则沉迷于“一言不合就开除”的爽剧套路。只是政治不是真人秀,当马斯克真的用代码重构联邦政府时,那些被裁掉的公务员、被激怒的盟友、被加征关税的国家,可不会笑着鼓掌离场。至于这场“霸道总裁与科技侠客”的组合能走多远?或许等到马斯克的周报里出现“总统先生,您的推文导致股市蒸发500亿”时,我们才能看清这场魔幻现实主义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