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没她了,综艺也不见,贾玲的下一步藏着什么计划?

鉴策史海 2025-02-20 14:59:55

在某个喜剧爱好者的论坛上,有人发起了一个问题:“今年春晚还是没见到贾玲,她是不是放弃喜剧了?

”这条问题下,几百条评论迅速刷了屏。

有人遗憾地说:“我过年就想看她和沈腾的作品,连主打综艺《王牌对王牌》也没她了。

”也有人更直接:“她是不是减肥后也开始追求别的东西了?

”话题热闹得很,但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点——贾玲正在从容地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

从“喜剧女王”到导演,贾玲如何走出独特赛道?

贾玲的起点其实和我们印象中的女演员差得很远。

她并不是科班表演出道,也没有显赫的资源背景。

大学时,她因为报错了专业,阴差阳错地走上了相声表演这条路。

这是一条在很多人眼里“不容易混出头”的赛道,尤其对于女性来说,机会更是少得可怜。

但她坚持了很多年,抓住了每一次小机会。

比如给冯巩当“搭档”,偶尔在某些小品里演配角。

而从2010年第一次登上春晚,到她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取得54亿元票房,这一路踩着观众的笑点、哭点走过来,贾玲真正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不仅是喜剧,她还能触动观众内心深处,那种关于亲情的柔软情感。

如今,贾玲很少出现在那些热闹的综艺中,但她依然在做自己擅长的工作——用新的方式讲好她的故事。

“瘦身”争议背后,贾玲在追求什么?

大家对贾玲的减肥议论从未停歇。

曾经以“憨态可掬”的胖形象为大众熟知的她,现在体重轻了,争议却重了。

有人质疑她是为了迎合“瘦即美”的流行价值观,也有人感到她瘦下之后,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喜感。

但减重背后的动因其实很简单——健康。

贾玲自己也说过,为了身体的考虑,她想要尝试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对于自己形象的变化,她没刻意迎合外界的期望,只是在做个人认为舒适的调整。

这些变化带来的争议和反馈,确实也给她提了个醒:观众对她的期待,不只是一个形象,而是一种情感陪伴。

但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抱着原来的样子生活,改变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贾玲的减肥,不仅是身体的调整,也是一种心态的调整。

在她看来,只有自己先找到身体和精神的平衡,才能展开下一步的创造。

退出综艺和解散公司后,她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近几年,贾玲鲜少出现在以前常驻的综艺节目里,比如观众熟悉的《王牌对王牌》。

她还选择了和自己创办的公司“分开”。

这家公司签约了像张小斐这样的演员,也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喜剧人。

但解散并不是“放弃”,而是一次资源的重新配置。

贾玲在一档访谈节目中曾直言,她更想用自己的方式做些特别的事情,比如情景喜剧——这可是一个她从未尝试过的新形式。

在她心里,这种讲述很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能让观众在笑声中找到共鸣。

她甚至有了具体的想法——找一些国民级演员,通过幽默化的手段,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表达生活中的正能量。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挑战,但对于已经拿下第一部电影导演处女作大奖的贾玲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新的突破?

贾玲为何坚持“任尔东西南北风”?

争议、质疑、期望,这些声音从未离开过贾玲。

她说自己从来没想讨好谁,也不怕任何人说什么。

这种“风吹不散”的坚持来源于她对自己的明确认知。

无论是在做小品、拍电影,还是未来可能的情景喜剧,贾玲的作品总流露出一种温暖的情感,和对普通人的深厚理解。

她用笑声拉近观众之间的距离,也用镜头让人重新审视身边那些熟悉却容易被忽略的美好。

这种创作态度,其实比她做什么更重要。

也许未来,我们会很少看到频繁出现在综艺中“搞笑的贾玲”;但我们会看到一个更有深度的贾玲,用她特有的方式,带着观众感受生活的多样。

结尾

有人说,贾玲变了,变得不再是那个熟悉的“谐星”了。

的确,她这几年没怎么录综艺了,也没再刻意制造“贾玲式”的笑点。

她正在用这种“变”去展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自己。

不管是胖是瘦,是喜剧演员还是电影导演,她的核心没有变——用故事和笑容,连接更多人。

贾玲的“变化”,不仅是她个人的选择,也是一种勇敢:面对现实的多面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

或许这才是我们从贾玲身上学到的重要一课:做你自己,无畏风雨,也接受时间带来的成长和改变。

0 阅读:5

鉴策史海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