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演员请就位3》里,杨子那段“鼻涕拉丝”的哭戏,真是火遍全网。
有人说他演得太夸张,章子怡的表情都快崩了。
但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演员真的就该啥都会吗?
群嘲背后,谁在“错位”审判?
回想一下,杨子这段表演,简直就是“现象级”。
西门庆演成了“猥琐护工”,哭戏又“癫狂”到极致。
网友们乐得不行,导师们却一脸严肃。
但说实话,这种“审丑狂欢”背后,是不是也藏着对演员的“错位”要求?
你想啊,在综艺舞台上,演员得自己设计动作、情绪、台词,这活儿本来是导演干的!
杨子这种习惯听导演指挥的演员,一旦没了剧本和指导,短板立马就暴露了。
陈凯歌说他“游离于常规体系之外”,这话没错。
但“游离于常规体系之外”就等于不会演戏吗?
这恐怕得打个问号。
演员是螺丝钉,还是艺术家?
咱们平时看电影电视剧,演员的核心任务是啥?
是把导演的想法变成活生生的画面啊!
陈道明在《我心飞翔》里,一个挥桨的动作,精确到能给剪辑留出转场时机。
周星驰的喜剧,看似夸张,其实每个动作、每句台词,都严格按照导演的节奏来。
这些例子说明啥?
优秀的演员,不一定非得是“创作型”人才,但必须得有超强的执行力。
反过来看杨子,他在《再见爱人4》里,被黄圣依夸是“拿奖级别”的表演。
为啥?
要么是真情流露,要么就是因为有剧本和导演指导。
到了《演员请就位3》,没了这些,他就像脱缰的野马,用力过猛。
这说明啥?
演员被迫承担“创作”责任时,短板会被放大。
但这不代表他们离开了导演,就啥也不是。
别光顾着笑,审美已扭曲!
现在很多演技类综艺,喜欢让演员即兴创作,甚至把“改编经典”、“颠覆角色”当卖点。
这看似考验演员,其实是混淆了行业分工。
演员就像导演手里的颜料,怎么调色,那是导演的事儿。
就像票房120多亿的《哪吒2》,饺子导演肯定不会指望哪吒自己发挥创作剧情。
所以,《演员请就位3》里,杨子被批评“缺乏角色理解”、“情绪不细腻”,是不是也忽略了节目本身,就把演员放在了一个“无导演状态”的先天缺陷里?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综艺还助长了“唯爆发力论”的审美。
杨子那“鼻涕拉丝”的哭戏,虽然尴尬,但因为有“综艺效果”,成了流量密码。
如果让你选,是“好精湛”还是“好好笑”,估计大部分人会选后者。
当演技竞技变成了审丑狂欢,咱们对演员的评价标准,是不是已经悄悄扭曲了?
放过杨子,也放过“演员”!
杨子的争议提醒我们,演员的价值,应该放在影视工业的链条里去衡量,而不是单独拎出来“全能考核”。
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巨星,像亨弗莱·鲍嘉、奥黛丽·赫本,很少参与即兴创作。
但他们对导演意图的精准执行,成就了影史经典。
反观内娱,有些“戏骨”因为太追求个人风格,反而让作品失衡。
咱们经常听说,某个老演员擅自改戏,打乱节奏,被观众批评“喧宾夺主”。
这就是反面例子。
所以,评判演员的标准,应该回归到“是否有效完成角色塑造”。
如果杨子能在导演指导下,交出及格线以上的表演,他就无愧于“演员”这个身份。
至于综艺里的“翻车”,咱们是不是更应该反思,是不是在用“真人秀逻辑”绑架了专业评价?
杨子这次被“群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内娱对演员的错位审判。
当一些专业人士大谈特谈“什么才是真正的演员”时,咱们或许该清醒一点:演员的终极使命,不是成为“全能艺术家”,而是在导演的掌舵下,做一颗精准的螺丝钉。
与其嘲笑杨子,不如想想,如何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守住行业的专业底线?
其实说白了,演员也是打工人。
导演让干啥就干啥,把角色演好,这才是本分。
如果非要逼着演员啥都懂、啥都会,那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了?
毕竟,术业有专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