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君主就是因为临阵换帅导致了功亏一篑。燕国的燕惠王就是犯了这样一个大忌讳,他将自家名将乐毅给换了之后,导致了原本大好的局势变成了齐国的单向讨伐,最终成为燕国的历史之罪,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公元前284年,因为齐国消灭了宋国之后,引发了各国之间的争端,当时以燕国为主的讨伐部队准备向齐国进行声讨,燕昭王命令乐毅成为大将,作为联军首领向齐国发起进攻,很快齐军大败,短短两年时间乐毅就已经贡献了大部分的齐国都城,又用了六个月时间将他的70余座城池全部打了下来,最后只剩下两个城池久久未拿下。
此时的乐毅可以说是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强攻,攻不下只能靠软磨硬泡,乐毅觉得只要将齐国的老百姓心力耗没,那么就可以成功实现拿下齐国的愿望,只可惜乐毅能等,燕昭王可等不了了。
当时很多人向燕昭王谏言说乐毅这样做,就是打算功高震主,到时候把您的皇位给取而代之,燕昭王却对乐毅非常信任,他认为乐毅有自己的谋略,而且燕昭王本身也有着循序渐进的作战方针。只不过燕昭王在公元前279年因为身体原因薨逝,他的儿子燕惠王便继承大统。
此时的乐毅还在与齐国剩下两座城池对战,燕惠王是一个非常急功近利的人,看到乐毅这样久攻不下,于是将他临场撤换,换成了骑劫。骑劫其实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比起乐毅来说骑劫就算是个酒囊饭袋,可是燕惠王十分信任他,最终骑劫大败,反倒被齐国反杀,燕国就此一蹶不振。
齐国迅速地将此前被占领的城池全部收回,虽然将城池收回了,可此时的齐国已经没有过去的鼎盛之势了。对于秦国来说,之所以他们能够将城池收回,一个是燕国突然更换了将领,让他们有可乘之机,并且在耗了两年多的时间之后,齐国百姓想要收回城池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老百姓们能够团结一心,自然是可以迅速地实现战争的胜利。
反观燕国这边惠王刚愎自用,并没有理会当初乐毅对他的建议,燕惠王当时认为只要地势险固,就可以让自己永葆太平,却忘了这些险峻的天堑并不能成为阻挡别国吞并自己的阻碍,因此最终还是失去了得到的齐国疆域。
乐毅知道这时候自己肯定要被灭口,于是逃到了赵国。燕惠王看着如今的场景,无奈只能将乐毅的儿子叫回来做官,希望乐毅能够回到燕国,乐毅自然不用蹚这趟浑水,最后反复在燕国和赵国之间游走,最终死在了赵国。
其实当时乐毅打不下来这两个城池,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燕国本身的实力可能相对薄弱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战胜齐国,而且即便是用慢慢消耗的方式,也只是能有个大概的胜算,而不是绝对的把握。燕惠王临场换帅也犯了兵家大忌,最终燕国陨落,齐国即便收回了国土也没之前那么强盛了,毕竟春秋战国总是向统一的方向去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