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1.1万年以前的上山文化有虞氏在长江下游出海口创造的。
这些文字由于被刻在龟壳和骨头上才得以大量保存,但他们最开始的书写载体,是竹简。
要用竹子,当然要先有竹子。
甲骨文里面当然是有竹字的。长这样。

甲骨文“竹”
如今地球上竹子最多的地方,还是浙江,也就是1.1万年以前上山文化有虞氏生活的地方。
用竹子编制的工艺,从最晚1.1万年直到今天都还盛行在下列地区:四川省的道明镇、贵州省的三穗县、浙江的新昌、富阳、东阳以及嵊州、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和安徽省。
其中,浙江的嵊州小黄山,就是上山文化有虞氏的一个重要遗址区。

竹子当然是可以做成毛笔的,甲骨文里的“笔”,就是竹子做的书写工具,有的甲骨文“笔”字上面还保留着竹叶的形态。

甲骨文“笔”
直到今天,上山文化区里的湖州,仍是著名的毛笔——湖笔生产地。
部分金文里面的“书”字,还能看得到手拿竹制毛笔书写的样子。

竹编的“编”字由“册”字组成,毫无疑问就是竹编的形象。

双手捧着竹编的简册阅读上面书写的文字,就是“典”。

甲骨文“典”
把写着经典文字的典籍简册整理保存在仓库里,就是“仑”,《论语》的“论”,原本就是这个意思。

竹子做成的简册上书写错误的文字可以用刀刮掉,这就是“删”字。

刀笔吏就是从这里起源的。用刀删竹子,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这都是刀笔吏的工作,知识分子干的活。
我们还可以看到,古代的“册”、“典”、“删”、“侖”这些字上面,竹简上都是画着两道编绳。
直到战国时候,楚国流行的书籍,都是编着两道编绳的竹简。


所以,甲骨文是谁创造的?
毫无疑问就是浙江上山文化的有虞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