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些问题,我们能一语道破天机,
但道破之后发现,所谓天机,
恰恰就是自相矛盾的存在时,
质疑天机的真实性,或许会让我们走向某种被限定的死胡同,
但谁又能知道,走到尽头之后,
是否会“绝处逢生”呢?
善意需要被保护,如同正义需要被执行。
如果善意不被保护,那么恶意就会滋生其生长的温床,
而如果正义迟迟没有到来,
那么迟来的正义,就会成为一种让人眯起眼睛,然后默默接受的存在。
事实上,善意与恶意,正义与非正义行为之间的关系,
并不仅仅存在基于博弈本身之中的说辞,
因为现如今,在很多问题已经逐渐被颠覆,被倾覆的事实面前,
恶意会以“劣币驱逐良币”的说辞,给善意扣上一个被驱逐的帽子,
而非正义的存在,也会让那些“不得不迟到的正义”,
显得有心无力,或者说,
可以有心,但最好别勉强“有力”。
我之前看过一部关于社会风气的短视频,
人们对于在路边帮助行人的态度,在那些受访者的表述上,
总会若有似无的表现出一种“我可以,但是我不想”的态度,
有些受访者则强调,自己想要帮助别人,
但自己并不清楚这种帮助能带来什么,
比如,好心好意帮助别人,结果被一系列不怀好意的操作之后,
自己成了“害人者”,而那些“被害人”则一边哀怨,
一边开心的看待自己即将支付的“善意酬劳”。
这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个视频带来的思考,并非是什么正在驱逐什么,
而是为什么被驱逐的,是应该被保护的,
我看了一些网友的留言,其中比较理性的,被广泛认同的一个说法就是,
我们需要一个可以释放善意,并且能够自我保护的环境,
释放善意,是为了让这个社会有更多良善之举,
而自我保护,是因为总有些人在试图“驱逐良币”,
如果没办法在这个问题上自我保护的话,
好的环境,就成了“伪装好”的幻境。
有意思的是,对于善意这一行为的保护,
很多人会解读为一种作秀行为,
作秀行为,就是放大主观说法,
减弱客观事实,
这就如同当年那个特别经典的采访,
记者拿着话筒,在火车厢里问大家,你们都买到票了吗?
然后大家都开心的说,买到啦,买到啦。
其实我挺希望这种纯粹主观的善意,能够被人们以纯粹的方式所接受,
但这样的纯粹,
真的禁不起半点推敲。
对于恶意的肆无忌惮,保护善意的过程中,
越是计较保护的“成本”,越容易被恶意所带来的“冲动性代价”颠覆,
尤其是当人们开始意识到,对于保护善意这件事,看不到半点诚意的时候,
那么人们就会对于恶意的攻击性,持有着愈发认同的可能,
当然,这并不是说恶意是对的,
而是善意很对,但没人行善,
善意是值得宣扬的,但宣扬过后没了声响,
这是为什么呢,或者说,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这就成了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了:
在这里我必须以善意为出发点,补充一个观点,
我们共同思考,并不等于有些人可以独善其身,
毕竟,如果那些关键角色们,
在善意问题上摆出一副“独善其身”的态度,
到最后,我们看不到独善的善,
那么也许,顺着独这个字往后看下去,
我们就能找到一直寻求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