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欺骗的嘴,扼杀贪婪的心

袁大岛 2025-03-21 22:10:15

很少会有人会认为自己是个“欺骗者”而感到自豪,

因为这个标签太明显,太具有批判性,

与此同时,这个标签还带有一股子“小人心思”的恶臭味,

并且其中掺杂着道德失禁的可怜气息。

然而尽管如此,欺骗者的身份,以及欺骗者说引发的贪婪效应,

也确实让一些人陷入到难以自拔的困境之中:

其实想要自救很简单,

但如果他们就是想陷进去呢?

欺骗和贪婪的关系并非直来直去的因果捆绑,

而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存在:

既然欺骗了,何不贪婪呢?

贪婪成行,那么欺骗必然成列。

即便是那些将贪婪和欺骗描绘成人性之中微不足道的小缺点的人们,

也不能忽视那些因此而导致勾心斗角的场面,

毕竟,如果忽视了,搞不好就会“伤到自己”。

因此,不管是谁在大张旗鼓的将贪婪渲染成一种另类的美德,

还是某些脑子不堪好使之人,硬要高高举起欺骗,

试图作为一面精神图腾,并以此“勇闯天涯”。

是的,欺骗与贪婪可以颠覆道德规范,

但与此同时,

它们也可以组建自己的“卑鄙规范”。

比如,形成一套密集型的舆论产业链,

牢牢掌控说辞上的高地,以压制所有试图提及道德,素质等禁用词,

然后广泛鼓励那些“投靠者“的行为,大肆宣传他们行为的正确性,

并且贬低那些富有涵养,有素质,有良心的声音,

扣帽子,泼脏水,再加上“饭圈化”的经营理念,

这就能够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如果超过了这个所谓的“一定程度”,

那么他们又会强调素质和道德的重要性,

毕竟他们很清楚一个极其粗浅的道理,

他们之所以能通过欺骗获利,

并不是他们的贪婪之举多么高明,

而是那些比他们素质更高,道德水准更高的人太多了。

而如果真的到了“全盘低素质”的境地,

他们反而无法盈利,甚至他们的贪婪都显得格外幼稚,

所以在他们看来,

成也道德,败也道德,

能成功,是因为有道德的人太多,

而他们的失败原因,

自然是显而易见的存在了:

在他们引以为傲的欺骗史上,

存在着一处臭名昭著的败笔,

那就是他们必须要以来高素质,有道德的条件,

来铺设他们欺骗众人的温床,

尽管这种十足的荒唐感,让他们的行为无法用常理去解释,

但也许这种非常理的存在越多,

越能显现出常理的重要性。

互联网舆论的发展趋势告诉人们一个“新生代道理”,

那就是有些事实的存在,可能是这个时代的毒药,

但同时,也可以是这个时代的补药。

闭上欺骗的嘴巴,并不能有效防止那些滋生在内心深处的阴暗重现光明,

但至少能避免更多的正常人,让他们不至于被恶臭的欺骗说熏倒,

至于减缓贪婪问题的发酵速度,也不可能以澄清玉宇一般的效果,

普度值得被普度的芸芸众生,

但也能让一些显而易见的,具备破坏社会公序良俗的问题,

至少从解决的角度而言,被消灭,被扼杀在本就不该出现的摇篮里:

有人管,便是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开端,

但有没有人管,谁来负责,

恐怕也是引发这一切问题的开端。

0 阅读:3

袁大岛

简介:用最实际的话语讲最实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