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1935年秋冬之交,寒风猎猎,四川的山谷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那一年,百丈关,这座曾被人们歌咏“得百丈关者,得成都无疑”的雄关,见证了红四方面军与川军之间一场生死对决。
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险要关口,更成了红军南下途中最为惨烈的战场之一。红四方面军意图突围,打开进军成都的通道,但川军倾尽主力,誓死防守。战火延续数日,伤亡数万,终成长征路上最惨烈的战斗之一。
南下的决定与百丈关的战略地位时间回到1935年,红军长征已经步入关键阶段。当时红四方面军本打算与中央红军会师北上。
但张国焘却突然提出“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口号,意图进入川西平原,占据成都。这一决定直接将红军带入了川军重兵把守的地区,战火一触即发。
百丈关,地处四川雅安、名山之间,三山环抱、地势险峻,是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带。这个险要关口从古至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所谓“得百丈关者,得成都无疑”。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四方面军的南下路线不得不经过此地,川军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川军当时的统帅刘湘,是四川最具权势的军阀之一。此时的他已调集主力防御百丈关。红军虽然勇猛,但面对川军的层层布防,战斗并非轻而易举。双方进入了拉锯状态,一场激烈的攻防战在百丈关展开。
天色灰蒙,百丈关前,一支支红军队伍在隐蔽中集结。此时的他们心情复杂,有人满怀激动,因为这是他们突破重围、冲击川西平原的机会;也有人隐隐感到不安,毕竟百丈关易守难攻,加上敌人早已布下重兵,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红四方面军,号称长征中人数最多、装备较为齐整的一支队伍。然而,百丈关的地形复杂,加之川军深挖防线,重兵驻守,红军不得不采取分散突击的策略。
红30军和红9军的27师,分三路向百丈关发起猛攻,意图从各个方向突破敌人的防线,打开前往成都的通道。
战斗一触即发。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拼命向前冲锋。川军早已严阵以待,机枪火力点布满山谷,像是无形的刀锋,切割着红军战士的阵列。第一轮进攻,红军遭遇了惨烈的阻击,许多战士还没能冲到山脚下,便倒在了枪林弹雨中。
百丈关的战斗并没有因为红军的初步受挫而停止。战士们没有选择退缩,他们在炮火中前赴后继,不断发起新的冲锋。意识到正面强攻难以取胜,遂决定改变策略,派出小股部队绕道川军后方,进行侧翼包抄。
红军战士许多时候只能依靠山体作掩护,攀岩攀爬,逐步接近川军的火力点。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红军甚至一度突破了川军的防线,进入了百丈关的山腰地带。战士们举着大刀和短枪,与川军展开了白刃战。
在这段激战中,最为悲壮的一幕莫过于红军的先锋队,他们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硬生生地顶住了川军的数次反扑。整个山坡上,满是倒下的战士。红军最终还是没能彻底突破川军的防线,但他们的英勇拼杀令所有人动容。
红军的艰难抉择与川军的反击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红军伤亡日益增大,指挥部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继续进攻还是撤退?此时,百丈关已经成为一座巨大的战场墓地,红军的攻势虽然一次次逼近,但川军凭借地形优势,依旧顽强抵抗。
川军并非毫无损失。刘湘的部队在多轮进攻中损失惨重,但他们明白,百丈关的失守意味着川西平原将无险可守。为此,刘湘调集了更多的兵力,不断增援前线。每次红军进攻,川军都在防线后调来新的部队替换阵亡的士兵。
战局陷入胶着,红军的体力和弹药逐渐消耗殆尽。张国焘曾一度考虑是否继续增援部队,但考虑到百丈关的险峻地形和川军的严密防守,最终他决定暂停大规模进攻。
1935年11月底,战斗已持续了18天。百丈关依旧屹立在四川的大地上,红军的攻势最终没能撼动川军的防线。经过一番激烈的拉锯战,红军不得不选择撤退。此时,他们的伤亡已经高达万人,阵亡的战士遍布山坡,成为了历史的无名英雄。
百丈关的失败,让红军意识到南下并非一条轻松的道路。张国焘的南下战略,在此遭遇了严重的挫折。这场战役不仅打破了红军的计划,也让川军暂时稳定了四川的局势。
战役的惨烈程度让每一位参与者都铭记在心。红军虽然撤退,但他们并未放弃,继续寻找新的突破口。而川军则庆幸于百丈关的防线得以保全,暂时阻挡了红军的步伐。
结语百丈关,这座历史上的著名关隘,见证了红四方面军南下的艰难历程。这场战役虽然以红军的撤退告终,但它留下的惨痛教训和英勇牺牲的精神,却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部分。
战斗的惨烈、损失的巨大,至今仍在警示后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勇气,还需要精准的战略与战术。
百丈关之战成为了红军长征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虽然失败,但它让红军更加坚定了继续革命的信念。牺牲的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段壮丽的篇章,而他们的英勇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
参考资料:
红四方面军曲折复杂的长征历程 四川省情网 2016.6.30
10多万一仗只剩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