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詹天佑:15年未见家人,长女被洋人烧死,妻子与他同岁而亡 - 今日头条
在19世纪末的中国,一位年轻的留学生带着对国家未来的憧憬和对技术的渴望,踏上了远赴美国深造的旅程。他名叫詹天佑,一个即将改变中国铁路历史的人。但在这条看似光明的道路上,他所要面对的挑战和牺牲,远超任何人的想象。
詹天佑的留学之旅,是在清政府做出一项前所未有的决定后开始的——选拔幼童赴美留学,以学习西方的科技和文化。这个决定背后隐藏着一个时代的焦虑和希望:面对西方列强的科技压力,如何挽救国家的未来?
一、清末留美潮流的起始
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政府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的前所未有的科技挑战。随着列强的舰队频繁出现在中国沿海,以及他们在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明显优势,清政府深感国内传统教育体系和技术的落后,迫切需要采取行动以缩小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于是,作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策:选拔幼童赴美留学,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詹兴洪接受了好友谭伯邨的建议。谭伯邨是一位见多识广的绅士,他曾经出访过西方国家,亲眼见证了西方科技的发达和先进的教育体系,深信西学能为中国带来转变。谭伯邨认为,詹天佑聪明伶俐,有着超乎常人的学习能力,是最适合去美国深造的候选人之一。在多次深入的讨论和商议后,詹兴洪被谭伯邨的真诚和理念所打动,最终决定让自己年仅十岁的儿子詹天佑参加这次前所未有的选拔考试。
选拔过程异常严格,考核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基础的文学、数学知识,还有对孩子的品行、适应能力的考察。詹天佑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显示出了他超乎寻常的智慧和毅力。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一种认可,更是对他未来命运的一种转变。被选中意味着他将离开家乡,远赴重洋,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学习全新的知识。这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二、詹天佑的留学生涯
詹天佑的留学之路始于上海的出洋局预备班,这个特殊的机构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西方教育体系的青年才俊。预备班的课程设置既严格又全面,不仅有英语语言的密集训练,还包括了西方的历史、地理、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在这里,詹天佑与其他同龄的留学生一起,开始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学习。
预备班的日常生活是极其规律的,早上早早起床,进行身体锻炼,然后是一整天紧密排满的学习课程。老师们都是从英国和美国请来的,他们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但同时也给予了学生们足够的关怀和指导。詹天佑在这种环境下迅速进步,他的英语水平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学习如何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这对他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75年,詹天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以优异的成绩被纽哈芬的希尔豪斯高级学校录取,并且被编入了特别班。这所学校以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美国享有盛誉,能够被录取本就不易,而被编入特别班更是对詹天佑能力的认可。在希尔豪斯高级学校,詹天佑不仅需要适应全新的教育环境,还要学习大量先进的科学和工程知识。在这里,他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土木工程相关的知识,这对他日后的职业生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随着在希尔豪斯高级学校学习的深入,詹天佑展现出了他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天赋和兴趣。他对桥梁建设、铁路规划等课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的教授们对他的表现十分满意,并鼓励他继续在这一领域深造。
1878年,詹天佑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耶鲁大学谢菲尔德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耶鲁大学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谢菲尔德理工学院更是当时工程技术领域的佼佼者。在这里,詹天佑不仅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工程技术,还能与来自全世界的顶尖学者和学生交流。他深入学习铁路工程的设计、建造和管理,这一阶段的学习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他将来回国参与中国铁路事业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前召回与艰难归途
1881年,正当詹天佑在耶鲁大学谢菲尔德理工学院深入研究土木工程、尤其是铁路工程的各种先进技术和理论时,一纸命令从遥远的中国传来,要求所有留美幼童提前结束学业返回祖国。这一决定对詹天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原本计划中的实习和进一步的研究生涯,以及他对未来铁路工程师梦想的憧憬,都在这一刻变得遥不可及。
回到中国后,詹天佑面临的现实情况更加严峻。他被分配到基层单位,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基层锻炼。在这期间,他不仅不能继续从事自己所热爱的铁路工程研究和实践,甚至还被禁止与家人联系,这无疑加重了他的困境和孤独。
在基层锻炼期间,詹天佑被分配到了一些与铁路工程完全无关的岗位上,比如参与地方的水利工程建设、桥梁维护等。尽管这些工作与他的专业不完全对口,但詹天佑没有放弃。他凭借在美国学习期间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对每一项任务都尽心尽力,甚至在一些项目中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为当地的基础设施改善作出了贡献。
这段时间,詹天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由于长时间与家人失去联系,他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而且,由于他的留学背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他还时常遭受到一些不理解和偏见。然而,面对这些困难,詹天佑并没有气馁。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坚信自己的留学经历和所学知识终有一天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这六年的基层锻炼中,詹天佑逐渐认识到,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他都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他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了解中国的实际国情和民众的需求,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认识在他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报国之路的艰难与荣耀
光绪十三年,随着长达六年的基层锻炼结束,詹天佑终于获得了投身于心仪已久的铁路建设事业的机会,也得以和自己15年未见的家人相逢。他的背景和在美国学习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使他迅速在铁路建设领域崭露头角。不久,詹天佑便开始了他的铁路事业,这一领域在当时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新领域,也是国家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一领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詹天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铁路建设的初期,詹天佑就遇到了诸多技术上的困难。铁路线路的勘测、设计,以及隧道和桥梁的建设都需要高度的精确度和大量的实践经验。由于当时中国在这一领域缺乏经验,詹天佑常常需要亲自下场,解决从路线规划到施工技术的各种问题。这期间,他充分运用在美国学习期间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成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中国铁路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技术上的困难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外国势力的阻挠。当时,许多外国势力试图控制中国的铁路建设,以此来加强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詹天佑坚定地反对外国势力对中国铁路的控制,这使得他和他的铁路事业成为了某些外国势力的眼中钉。在这种背景下,詹天佑的女婿被洋人绑架,这一事件震惊了詹天佑。然而,更加悲惨的事情发生了,他的长女詹顺蓉竟在一次针对詹天佑的报复行动中被法国人活活烧死。
这次事件对詹天佑来说是巨大的打击。面对这种人性的丧失和对家人的残忍伤害,詹天佑经历了极大的痛苦。但在悲痛之余,他没有选择退缩。面对残酷的现实,詹天佑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他更加坚定地投身于铁路事业,誓言要将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以此来对抗外国的侵略和干预。
五、传奇一生的落幕
1919年的冬季,詹天佑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但他依旧坚持工作在中国铁路事业的最前线。2月份,当远东铁路国际会议召开之际,詹天佑虽然身患重病,腹痛难忍,却毅然决定亲自出席会议。这场会议关乎到中国铁路的未来和国家的主权,詹天佑深知自己的出席对于会议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在会议期间,詹天佑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对中国铁路事业的深刻理解,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铁路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他精准地指出了外国势力试图控制中国铁路的不公行为,并强烈主张中国铁路必须由中国人自己管理。詹天佑的坚定立场和深刻见解赢得了与会者的广泛认同,最终成功捍卫了中国中东铁路的自主权。这一成就不仅为中国铁路事业的独立自主赢得了巨大的胜利,也为詹天佑个人的事业生涯画上了光辉的一笔。
然而,长期的劳累和疾病的折磨使得詹天佑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在成功参加完会议后的短短两个月里,他的病情恶化,最终于4月24日在汉口逝世,享年58岁。詹天佑的去世是中国铁路事业和整个国家的巨大损失,他毕生为铁路事业和国家的现代化不懈奋斗的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詹天佑的妻子,谭菊珍,在丈夫去世后悲痛万分。她在詹天佑的灵堂前,哀恸不已,留下了要与丈夫同岁而亡的愿望。谭菊珍和詹天佑的感情深厚,詹天佑生前对铁路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都深深影响了谭菊珍。詹天佑的去世,对她来说是生命中不可逾越的悲伤。她的这一愿望,表达了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以及她对两人情感的珍视。
时间流逝,转眼间七年过去,1926年,谭菊珍因病逝世,实现了她与丈夫同岁离世的夙愿。
经盛鸿,开云.詹天佑与清末民办川汉铁路[J].南京社会科学,2003(4):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