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国家疾控局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显示,每年5-6月、11月至次年1月为猩红热发病高峰期。记者梳理发现,每年冬季高峰过后,4月起,猩红热发病数开始呈上升趋势。多位专家提醒,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猩红热,此季节家长应提高警惕、做好预防,但无需过度恐慌,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瀚允 陈琳辉)“冬春季是猩红热的高发季节,今年南方春天比较干燥,有利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的存活和传播。”4月17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胡燕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近期该院儿科门急诊接诊的猩红热患儿数量有所增加。
胡燕介绍,猩红热临床症状表现有发热、咽痛及典型皮疹。初期症状和普通咽炎、流感相似,但较有特点的是,患儿通常在发热后1-2天出现似“鸡皮疙瘩”的细小红疹,用手一压,红色会褪去,可见数秒钟的白色压痕。
“皮疹是猩红热的典型症状,呈密集的小颗粒状,覆盖全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陈自佳告诉记者,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口周苍白圈、扁桃体化脓等症状。临床诊断常结合典型症状及血常规,也可通过咽拭子对A族溶血性链球菌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诊断并不困难。
陈自佳介绍,临床上治疗猩红热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头孢类药物,过敏者可使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此外,通过口服中药和刮痧、推拿、耳尖放血等外治法,中医内外结合治疗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湖北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张雪荣表示,猩红热属中医“烂喉痧”范畴,病机为邪侵肺胃,毒炽气营,上蒸咽喉,外透肌肤,内迫营血,疹后可致肺胃阴伤。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透疹为主,根据患儿的症状分为三个阶段辨证施治:初期邪侵肺卫可用银翘散加减、毒炽气营阶段用清瘟败毒饮清热凉血、恢复期肺胃阴伤可用沙参麦冬汤调理。
“对于服药困难的孩子,特别是咽喉肿痛期,孩子不愿意吃东西、喝药,也可以采用中药药浴、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外治方法。针对患儿咽喉问题,可用青黛研末、锡类散吹喉。年龄稍大的孩子可用金银花、甘草煎汤含漱,缓解咽喉肿痛。”胡燕介绍。
“猩红热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托幼儿童和小学生为主要发病人群。”张雪荣提醒,春季预防应该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去人群密集处;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其他患儿。建议家长发现孩子发热、咽痛、皮疹及时就医;患病期间隔离休息,衣物消毒;愈后关注尿常规,警惕肾炎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