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在现代战争中,远程精准打击能力的掌控往往决定战局的天平倾向。
火箭炮,这种经过百年进化的古老武器,在科技的推动下焕发新生,成为改变战争形态的核心力量。
美国的“海马斯”火箭炮射程已突破500公里,俨然步入短程导弹的范畴;俄罗斯BM-30“龙卷风”火箭炮则以90公里的射程展现极致火力。
最令人关注的,是中国火箭炮究竟能打多远?
美国—— 领先之路
美国在火箭炮技术上,一直是个创新的老手。
在冷战时期,面临苏联强大的常规武器体系压力,美军的策略是开发能够快速反应、精准打击的武器系统,于是有了M270多管火箭炮的诞生。
这款火箭炮当时可谓划时代的存在:300公里的射程、模块化发射装置、机动灵活的履带底盘,让它迅速成为西方军事阵营的明星。
尤其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M270发射的导弹精准摧毁了伊拉克军队的指挥所和补给线,赢得了“海湾战争明星”的美誉。
但M270体积庞大,战略机动性较差,难以满足现代战争对快速反应的需求,美国军方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于是开启了新一代火箭炮的研发计划。
20世纪末,取代M270的“海马斯”(HIMARS)高机动火箭炮系统登场了,与M270不同,“海马斯”走的是“小而精”的路子。
它轻型化的车体设计,不仅使重量减半,还能搭载在5吨级卡车上,这一设计不仅大幅提升了战术灵活性,还符合美国全球快速部署的战略需求。
“海马斯”在射程和精准度上也完成了升级,常规弹药射程从M270的几十公里提高到75公里,增程弹药则达到了300公里。
而到了Block II版本,射程更是突破500公里,几乎跨入短程弹道导弹的领域。
它的精准度也是亮点之一,制导系统结合GPS导航和惯性导航,打击落点圆误差不到2米,可以说是“指哪打哪”。
不过,真正让“海马斯”名声大噪的是俄乌战争,在这场现代战争的舞台上,“海马斯”凭借其超强精准度和高机动性,成为乌军手中的利器。
它不仅打击俄军后方弹药库和指挥系统,还在乌克兰反攻哈尔科夫的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时间,西方媒体纷纷称其为“改变战局的武器”,甚至有人认为它为乌军赢得了战略优势。
不过“海马斯”也并非无懈可击,它高度依赖无人机提供目标信息,而无人机的存在往往容易暴露阵地位置。
俄军后来通过电子战系统干扰乌克兰无人机的行动,有效降低了“海马斯”的战斗效率。
此外,“海马斯”的高昂成本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枚导弹的造价动辄数十万美元,这对于需要长期作战的乌克兰来说无疑是一大负担。
尽管如此,“海马斯”依旧是美军火箭炮技术的代表作,它展现出的高效打击能力和机动性,为美国在火箭炮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持。
俄罗斯——火力至上
从二战时期的“喀秋莎”开始,火箭炮便成为苏联军事体系中的王牌武器。
俄罗斯在火箭炮发展上延续了苏联的军事哲学——强调火力覆盖与实用性,同时兼顾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
无论是在极寒的西伯利亚,还是泥泞的中东战场,俄制火箭炮都能以超强的适应性投入战斗。
“喀秋莎”这款二战时期的武器以其简单易用和强大火力覆盖,给德军留下了极深的心理阴影,其后,苏联人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优化和突破。
从“冰雹”到“飓风”,再到后来的BM-30“龙卷风”,每一代产品都见证了俄罗斯对火力输出的极致追求。
BM-30“龙卷风”是俄罗斯火箭炮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沿袭了大口径(300毫米)和多管齐射的设计,还在火箭弹稳定性和打击威力上有了显著提升。
这款火箭炮的射程可达90公里,虽不及美国“海马斯”的远程能力,但它的设计理念根本不同,俄罗斯追求的不是精准命中一个点,而是用火力覆盖摧毁一片区域。
一次齐射,12发火箭弹即可形成毁灭性的打击范围,尤其适合对付敌方大规模集结的兵力和装备。
同时,为适应俄罗斯的特殊地理环境,BM-30配备了履带式底盘,这种底盘不仅增强了火箭炮的机动性,还使其能够在雪地、沼泽等复杂地形中作战。
相比之下,美国的轮式火箭炮在这些极端条件下可能并不占优势。
但是俄罗斯火箭炮的不足也同样显而易见,它的制导技术相对落后,与“海马斯”那种指哪打哪的精度相比,俄罗斯的火箭炮依赖的是“数量弥补精度”的思路。
这种战术在高烈度的战场上依然有效,但在现代战争中,面对分散的小规模目标或高价值点目标,火力覆盖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中国——崛起与超越领先之路
从上世纪50年代引入苏联“喀秋莎”火箭炮开始,中国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火箭炮体系,最终成为全球火箭炮领域的领军者之一。
早期,中国通过吸收苏联的技术,成功研发了63式107毫米火箭炮,这款火箭炮因其小巧灵活、火力凶猛,被誉为“火箭炮界的AK47”。
它不仅成为解放军的重要装备,还出口至多个发展中国家,广受欢迎,但是中国并未满足于这样的成绩,而是进一步探索远程火箭炮技术的可能性。
这一过程中,PHL-03火箭炮的诞生成为关键节点,这款多管火箭炮以150公里的射程和强大的杀伤力,让解放军在火力支援上迈入新的台阶。
而真正让中国火箭炮在国际舞台上扬名的,是后续研发的“卫士”-2D和PHL-191型火箭炮系统。
“卫士”-2D火箭炮凭借400公里的最大射程和多样化的弹药种类,如布雷弹、燃烧弹、电磁脉冲弹等,让中国火箭炮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
而PHL-191更是将中国火箭炮的水平提升到与美国“海马斯”并驾齐驱的高度。
这款模块化火箭炮在使用370毫米增程火箭弹时射程可达200公里,而其最新研发的“火龙480”制导火箭弹最大射程达500公里,与短程弹道导弹无异。
不仅如此,PHL-191还集成了先进的北斗导航和红外制导技术,打击精度达到米级,相比美国“海马斯”,PHL-191在性价比和多功能性上表现得更加优异。
此外,中国火箭炮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出口,也充分展示了其产品的成熟度和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解放军频繁在实弹演习中展示PHL-191的威力,其精准命中目标的能力令人惊叹。
那么,中国是如何从最初的“模仿”走向技术的全面超越?又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中国火箭炮的发展史
上世纪50年代,中国从苏联引进“喀秋莎”火箭炮,为后续的火箭炮研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战场需求,中国军工人深知单纯依靠引进无法满足未来需求,于是踏上了自主研发的漫长道路。
1960年代,中国成功研发了63式107毫米火箭炮,这是中国火箭炮技术独立发展的起点。
63式火箭炮以其小巧灵活、操作简便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各种战场,甚至被称为“火箭炮界的AK47”。
但在这款火箭炮取得广泛认可的同时,中国军工已经开始着手更大口径、更远射程火箭炮的研发。
进入80年代,中国推出了PHL-03式多管火箭炮,这款火箭炮在借鉴苏联BM-30“龙卷风”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自主创新元素。
其最大射程达150公里,并且具备快速装填和高机动性的能力,PHL-03的成功,不仅满足了解放军对远程火力打击的需求,也为后续火箭炮的升级奠定了技术框架。
到了21世纪,从“卫士”-2D到PHL-191,中国火箭炮在射程、精度、多功能性等各个维度取得了飞跃性发展。
PHL-191更是凭借模块化设计和超远射程的“火龙480”火箭弹,成为全球瞩目的明星武器。
北斗导航、红外制导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中国火箭炮在精准度上不输任何竞争对手,而独特的性价比策略,也让中国火箭炮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大放异彩。
这背后,是中国军工人的不断突破和坚持创新的努力,从零起步到全球领先,中国火箭炮的发展史,见证了一个国家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崛起与自信。
结语
中美俄火箭炮技术的较量,不仅是军事装备的比拼,更是国力、战略与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美国凭借技术优势保持领先,俄罗斯依赖火力至上的哲学坚守传统,而中国则凭借后发优势迅速崛起。
从90公里到500公里,射程的差异揭示了各国战略文化的不同,也预示着未来战争形态的深刻变化。
火箭炮的进步,不仅增强了战场威慑力,也推动了军事科技的整体发展,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战争将属于那些在技术和战略上占据制高点的国家。
参考文章
中国军网:变则通通则久,本期为你解读火箭炮的“进化”历程
上海国际热线:火力残暴!俄军龙卷风火箭炮参战,12枚炮弹齐射,堪比美国大片
看看新闻:无人海马斯搭载新型导弹 美军打造跳岛作战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