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应不应该脱去孔乙己的长衫?背后的原因令人唏嘘不已?

凡尔赛百态 2025-02-15 03:39:04

稍有学识的人都会明白,鲁迅先生的小说旨在揭示社会制度之弊病,而非高高在上地嘲讽某个个体。

广州地区外卖行业的本科率已达到30%,且目前招聘已经饱和。

所谓的“饱和”,意味着即便你放下身段,从孔乙己般的文人雅士转变为像祥子那样拉车谋生的劳动者,却发现四周都是同样的人力车从业者。

那么接下来,是否又要脱掉祥子的短褂,换上阿Q那破旧的汗衫,四处打零工度日,被冠以“灵活就业者”的美名?

当阿Q连这样的生计都难以维持时,是否会选择进城偷窃,最终走向反抗的道路?

这样的人生轨迹,期望看到吗?

长衫本是学者的标志,却因社会供需失衡成了束缚。

人们纷纷寻找机会摆脱它。

为何要放下多年求学积累的自尊与视野,体验过高级快乐后,却被迫在低级活动中找寻乐趣?

那些让孔乙己脱下长衫的人,正是曾鼓吹穿长衫才能拥有光明未来的人。这是多么荒谬可笑!

从小到大被灌输只有考得好才有好未来的可怜人啊!

努力到毕业却被告知书本知识无用,要主动脱下长衫!

二十年前发放长衫,还向全球自豪地宣扬。

这二十年间,长衫的种类日益繁多,学士、硕士、博士长衫层出不穷。

不仅大量发放,还默许了社会对长衫的歧视,非硕士长衫不招聘,让整个社会为长衫疯狂内卷。

如今却说不要过于看重长衫,这些都不重要,该脱就脱,该丢就丢。

当年可不是这样说的。

默许了这一切,现在想推翻它,却不率先出台政策,只是空喊口号,让人去尝试这滩浑水的深浅。

这样做真的合适吗?

大胆地脱掉孔乙己的长衫,找回真正稳固的、属于自己的社会化外衣。

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旅程,既艰辛又困难重重。

这与教育体制有关,也与价值观的包容度紧密相关。

若行走不稳,在他人眼中似乎一生都难以再穿上长衫。

这似乎辜负了自己曾经黎明即起的勤勉努力,但习惯之后或许也能释然,毕竟每个行业都能孕育出精英和人才。

即便是律师这一职业,也有不少人脱下了长衫,却未能收获应有的成果,最终离开了这个行业。

社会看似不公,却又在某些方面显得公平。

前二十年,耗尽了自身二十年的光阴以及父母二十载的时光与积蓄,终穿上这身长衫。

随后无缝转换,脱下长衫,如同骆驼祥子般辛勤劳作。

后二十年,又花费了孩子二十年的时光和自己的二十年时光及积蓄,再次披上这件长衫。

媒体以为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不愿褪去长衫端着。

实际就业市场上大家连裤子都没了为了活下去。

生活里80%的痛苦都来自于上班。

但如果不上班,就会有100%的痛。

苦来自于没钱。

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如MOOC慕课网、bilibili、网易公开课等平台的出现,让优质大学不再局限于围墙之内,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开化。

网上图书馆、电子书的广泛传播,预示着教育改革的加速到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智慧将证明,自学成才者并不逊色于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所谓的“长衫”终将失去其象征意义。

命运、时运,皆由时代的洪流所决定。

孔乙己的悲剧,根源于那万恶的旧社会,而非长衫本身,更非知识与教育的过错。

那些企图剥夺知识青年长衫的人,直说无妨,不过是血汗工厂渴求廉价劳动力罢了。

整个行业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对知识与人才缺乏应有的尊重。

这般做法,无异于自寻死路,注定成为首批被淘汰者。

年轻人是否穿着长衫,如同运动裤内是否穿内裤一般,并非值得深究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在于,全球经济正面临下行压力,曾带来繁荣的制造业正在加速转移,而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已成过往,新的增长点却迟迟未能浮现。

皆是时代退潮中沉入海底的一粒沙粒,不必急于一时,涨潮之时尚未到来。

在这个关键时刻,不应混淆矛盾焦点,过度焦虑或盲目行动。

孔乙己的长衫所象征的,正是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往上,你够不到更高的境界。

往下,你又不愿放下身段去做那些所谓的“低等”之事,于是便被困在了中间。

那么,既然问题出在这“高不成低不就”的夹层中,为何却只埋怨自己无法向下兼容呢?

换句话说,为何总是认为长衫阻挡了你从事体力劳动的道路?

为何你不反思自己书读得不够多、不够深?

为何不自责并非出身985、211,或是清华、北大、复旦、交大这样的名校,甚至没有成为有研究成果的研究生呢?

反而责怪自己读过的那点书,成了你屈尊做体力活的障碍?

将责任归咎于外界环境似乎更为容易。

如果未能跻身于清北复交等顶尖学府,进而难以觅得理想工作,这看似是个人不够努力的结果。

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难以接纳孩子的平凡,教育体系存在缺陷,大学校园缺乏实用性和先进性,不教授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总能毫不费力地找到一系列外部因素,为不愿脱下“长衫”的现状提供合理的解释。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