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抬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史今独畅 2022-07-08 16:54:13

一朝兴盛与衰落,往往都是有迹可循的。

历史上王朝中众多,翻看记载,我们不难发现,一直以来都没有绝对优秀的皇帝,也不存在完全无能的君主。

善于执政的皇帝,收获的是管理有方的朝中大臣;而消极萎靡的皇帝,自然也只能把王朝统治腐败,最终走向灭亡。因此,皇帝的执政方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十分重要。

我们熟知,皇帝是封建社会权利的统称,同时也是“子承父业”的代表。

但历史上,竟有一位皇帝出身草根,他一身廉洁,爱民如子,是难得一见的好皇帝。

这位“草根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他当朝时,曾做过无数创举。其中就有一件非常出名的“判稻谷好坏”事件,这让当时的刘伯温都倒吸了几次冷汗。

抬稻谷作为考试题目,这种做法还是第一次。那究竟,朱元璋此番举动的意向是为何呢?

明朝廉政的缘由

翻看古代历史,我们总会发现,贪官是一抓一大把。由于当时当朝者的监管不力,大多数有权有势的人,是可以轻易触碰底线的。因此,贪官贪图享受的现象比比皆是。

但贪官这种现象,在明朝明太祖时期,可以说是被坚决抵制的。人们对“贪”痛恨于心,再加上明太祖本就是个倡导廉政的皇帝,这才让廉洁之风在明朝充分得以渲染。

作为一个特殊的当朝统治者,朱元璋的廉政建设是有背景缘由可循的。

朱元璋出自草根家庭,他本就靠着跌爬滚打,才走到如今的位置。如若中途还有官员捣鬼阻拦,那朱元璋估计很难有所成就。因此,底层出身的他非常明白“公平”的重要性。

而一旦有贪污腐败的现象存在,基本就很难实现公平了。为了守住公平的底线,朱元璋下令严查贪官,坚决杜绝贪污腐败,让这类事彻底消失在自己当朝的时代。

除此之外,廉政建设还源于元朝灭亡的启示,这对处在皇帝位置的朱元璋具有警示作用。

在朱元璋看来,元朝之所以社会动荡不安,农民造反起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统治腐败,人们对法律条文的底线并不清楚。

在元朝,没有任何一部完善的法律,没人教会官员要怎么遵守纪律规范。而对于很多皇亲国戚,贵族官吏,更是采取了宽纵的态度,让很多不必要的事端因此产生。

因此到了朱元璋统治时,为了震慑官员,让国家的发展稳步前进,廉政建设是很必要的。为了推进建设的进程,第一步就是完善法律法规,让官员有法可依。

除了自身原因和王朝灭亡的启示外,廉政建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稳固政权。

本就是通过起义才获得的皇位,自然来之不易,稳固艰难。朱元璋心里明白,元朝的余孽势力正在周边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而当时皇权与相权的争斗也是毫无止境。

为了彻底解决这两大问题,朱元璋忧心忡忡,最终,经过多番思考,听取了多位贤才的建议,明朝确定要通过廉政立法的原则,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3筐稻谷的题目

为了稳固政权,选拔出更多合适的人才辅助自己,朱元璋决定恢复科举,重新进行社会选拔。

此时的科举与先前不同,考核方面更为严格。选拔人才一共要经过3场考试,最后一场还要直接面试,面对着皇上接受考核,这让许多科举考生心有顾忌。

在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明朝,能通过前两场考试的人屈指可数,最后能面圣的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学识丰富的贤能者,才有资格能站在皇帝面前“班门弄斧”,展示其真本事。

能够进入终面的,大多都是生活优越的官宦子弟。对于高考生来说,从小便要接受各种高强度的教育。因此,他们对科举的题目很是了解,面圣也可以说是做好了十足的准备。

但令这批考生没想到的是,这次朱元璋出的考题,竟是让他们评判抬来的3筐稻谷。这让在场的考生很是费解,几筐稻谷有什么值得考究的呢?

但题目已经出了,考生们只能硬着头皮作答。仔细观察之下,这3筐稻谷还真是很不一样,一筐肥硕饱满,一筐稍显发霉,而最后一筐则质量最差,又干又杂。

观察完毕后,考生们便开始作答,他们有的说稻谷品种不一,反映的是不同的土质问题,有的说这是出自不同地方的不同特产,形态不一等等。

一番回答下来,考生们把能表面看到的摸到的全都说了出来,但高座之上的朱元璋仍旧眉头紧锁,明显对考生们给出的答案非常不满意。

一旁的宰相刘伯温也默默抿紧了嘴唇,因为他太了解朱元璋了,此次稻谷的题目,肯定不仅仅是要观察表面形态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出现不同稻谷形态内里深含的原因。

3筐稻谷的背后深意

此番出题,自然不是要刻意为难殿选的考生,而相反,是要真正考察谁才能成为贤能之士。

既然是同样生产出来的稻谷,形态不一就是有原因的。但在座的考生,全部都只看到表面的问题,没有人能够深究下去,思考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

其实第一筐稻谷就出自扬州,此时地方风调雨顺,自然应该产出颗粒饱满的粮食。

但第二第三筐质量不好的粮食,竟都是朝廷的供给物,一筐供给太仓,一筐供给君仓。

这便明显能反映出,朝廷中存在着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用一筐农民的好米来做对比,真正的贤才,就应该有能力猜出这中间的是非对错,因而给皇帝作出有效谏言。

但很可惜,在场的考生没有一人能思量到位,他们卖弄毕生所学,也只是分析了问题的皮毛而已。怪不得朱元璋在上面看得眉头紧锁,刘伯温看得也是心头一紧。

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元璋确实对廉政的建设意图强烈,就连选拔人才,也以此作为考量的标准。他希望,未来朝廷的栋梁之才,应该懂得智慧管理朝政,品行高尚而立场正直。

刘伯温之所以能猜出朱元璋的心思,也是因为他跟着朱元璋一起跌爬滚打上来,一路经历良多,因此能在3筐稻谷一抬出来的时候,就知道这才又有贪官要被砍掉脑袋了。

结语

在不同的朝代,受不同的社会风气影响,会因此造就不一样的盛世奇才。

经历了廉政建设之后的明朝,百姓过着安生的日子,官府也有执法为民的作用,一切都往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并将这廉政精神一直传送至今。

明朝的贤才,正是受到朱元璋统治的影响,才能个个都想着为君分忧,合力创造一个更和谐美好的国家。

这大概也是朱元璋这个“草根皇帝”,这一生所做过最有成就感的事了。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