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蜀相》,新教材的这两个注释还是走心了

毒小寨文化 2025-03-10 09:46:05

《孔雀东南飞》《蜀相》,新教材的这两个注释还是走心了

双新时代已来,新教材已全然铺开,部编版的新教材容量多,要求高,学术性强,阅读量大,师生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吧。

槽点主要在背诵上,要求背诵的课文太多了,更恼火的是《课程标准》和课文要求竟然有时候还要相互矛盾,相互掐架。

《师说》课文后的“学习提示”要求只背第一段,“课标”却要求全文背诵;《离骚》“学习提示”要求背诵第三段,“课标”却要求背诵前两段。

这……

教材的编写者和课标的制定者难道就不沟通一下吗?难道就不互相审一下吗?这不应该啊?!

你们不沟通不要紧,只留下千万师生寒风里无助凌乱……

当然,新版教材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孔雀东南飞》的第一条注释就很严谨,“这首诗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记得之前的注释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长的叙事诗”,加了“汉民族”三字。

这很严谨,也符合事实。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还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学,也都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

在文学上,汉民族似乎不擅长叙事诗,很多民族都有自己非常长的叙事史诗,而汉民族则缺乏真正意义的民族史诗。

比如藏族的叙事长诗《格萨尔王传》,共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再如蒙古族的《江格尔》现在已经搜集到的共有60多册,长达10万行左右。其余如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都卷帙浩繁,规模庞大。

汉民族的诗歌主要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也有,但篇幅上就逊色很多了,《诗经》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算是一组周王室的民族史诗,单纯就字数上和《格萨尔王传》等民族史诗实在难以相提并论。

《孔雀东南飞》就算是最长的汉民族叙事诗了。

记得之前老版教材选过钱钟书的一篇文章《谈中国诗》,里边谈到这样一个观点: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这个观点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不够严谨,说“汉民族没有史诗”也许比较准确,但《谈中国诗》是演讲资料整理,相对随意,说到中国文学大部分人又自然而然理解成汉民族文学,所以这个观点不够严谨,但也算不上什么大错,没有必要强求。

现在教材把这一个小漏洞给补上了,值得点赞。

再看《蜀相》这首诗: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频烦”词条的注释下是这样的:

频烦,即频繁。一说多次烦劳咨询。

记得我们当初学习时只有一种说法“频烦,即频繁”,而今多了另外一种说法,我是非常赞同后一种说法的。

刘备三顾茅庐,频频烦请你出山相助,频频向你烦请天下大计,“烦请”是敬辞,这与本诗表达的对诸葛亮的敬重之情是一致的,如果理解成“频繁”,不仅表达不出敬重之情,反而有似乎觉得三顾太多、诸葛亮架子大的意思了。

再者,古诗文中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较少,也即古代的一个字相当于今天的一个词,把“频烦”理解成“频频烦请”,这正如“妻子”为现在的“妻子儿女”、“城市”为今天的“城中集市”了,就是把古代的单音节词变成今天的双音节词了,这样语意不仅更饱满丰富,也符合古人的一种用语习惯。

从这个角度来说,新教材的这两条注释还是严谨规范,学术功底深厚。

走心了。

0 阅读:8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