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刚刚释放了多年文化枷锁的学子们本应尽情享受这难得的自由时光。
但就在这个盛夏时节,一股怪异的浪潮却在城市里荡漾开来。
只见成群的女高中生扎堆涌向了一个似乎与她们毫不相干的地方——医院的手术室。
与此同时,家长们也是面带愁云,怀揣着无法言说的焦虑。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好好的女高中生要去医院做手术呢?
女高中生扎堆医院
高考尘埃落定,孩子们终于可以卸下重担,尽情享受难得的清闲时光。
可就在这盛夏时节,一股怪象却如野火般在校园内外蔓延开来,引发无数人侧目。
这一切,始自整形医院的门诊大厅。
只见成群的年轻女孩簇拥而至,个个精心打扮,贵气十足。
有的正期待地翘首以盼,等候做微整手术;有的慷慨从囊中掏出厚厚的一沓钞票,付给前台那位礼貌的小护士。
“这次我要做双眼皮加隆鼻,都安排上吧!”
听到女孩的吩咐,那护士点点头,很快便有医生前来将她引入了手术室。
不一会儿,阵阵令人作呕的药水味在空中氤氲开来。
打着绷带、遍体鳞伤的女孩接连被人从里间抬出,神情却是前所未有的自得和欣喜。
看到这般景象,坐在大厅角落的一对母女不禁面面相觑。
只见母亲满怀焦虑,紧锁着双眉,双手不住地捋动指节。
而女儿则是面无表情、面无惶恐,好像踏入这处“血腥修行场”再平常不过。
母亲终于忍不住,焦灼地询问女儿:“你真的决定好要做这个手术吗?手术风险不小的,万一留下后遗症怎么办?要不还是不做了吧。”
女儿斜睨了母亲一眼,语气不耐烦道:“妈,你就活在古代吗?现在人人都在整形,我不跟上就要落伍了啊!”
这番狂妄自大的言辞令母亲哑口无言,她只能捂着眼眶,努力抑制内心翻腾的惶恐不安。
这或许是当下青春期孩子最糟糕的写照——在渴望美丽的道路上,他们不惜铤而走险,对自身生命安全全然无知无畏。
他们中的大多数,其实都只是单纯地被动员送上了这趟“自我美化”列车而已。
一些家长有意识地向孩子灌输了功利和物欲主义,让孩子们误以为“美貌”就是成功和幸福的通行证。
反观这些孩子,他们不过是纯真善良、可塑可造的白纸,被父母亲笔下肆意涂抹而已。
更有一些家长是出于传统观念的驱使,对女儿外表苛刻到近乎病态的地步。
有一位母亲说:“怎么长得这么丑,以后谁娶你啊?”
面对母亲如此荒诞可笑的说辞,女儿竟然屈从地低下了头。
这或许就是家长因溺爱和期望过高而给孩子带来的残酷折磨吧。
在这样的消极环境中长大,他们很容易对自身产生强烈的焦虑和自卑,变得执着于“改头换面”。
更有一些年轻人之所以痴迷整形,是因为网红文化的影响。
在这个“颜值当道”的时代,娱乐媒体和社交平台对审美标准的引导带有极大的误导性。
大长腿、小蛮腰、精致五官,这些被神化的“网红身材”成了当代年轻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偶像。
与生俱来的不完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鄙夷和非议。
于是,一些女孩选择通过医美手术,硬是要在自己身上雕刻出那些夸张且单一化的“网红脸”来。
很多整形机构也乘着这股风潮,趁机推出了层出不穷的“微整形”项目,从外表上尽可能贴合年轻人的美好憧憬。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医美机构为了牟利,其实只是在不断放大年轻人对于容貌的焦虑,诱导他们盲目消费。
它们向公众做出夸张宣传,极力渲染整容的安全性和时尚性,以此留住更多的“顾客”。
更有甚者,一些无良机构大行“医美贷”的骗术。
先是通过疯狂的促销活动,将整形的门槛降到最低;
然后再向一些家境贫寒的年轻人垂涎三尺,诱惑他们先种下祸根,再从生活费上反复剥削。
当手术出现并发症时,这些机构也往往推脱责任,让可怜的“受害者”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为何会出现青春期整形热
除了家庭因素、商家诱导和网红文化等推手,我们也要反思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环境是否存在着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一直习惯于过分渲染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了审美情操、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养。
在这种单一评价体系的影响下,学生们很难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念。
纵使课本上年复一年地描绘着理想的人生蓝图,但在冰冷的分数追逐中,他们却很难切实感受到审美力量的魅力。
这必然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学生对自身外表产生强烈的自卑和焦虑,而整容就成了他们摆脱“路人脸”的最后一根稻草。
家长们对孩子前程的殷切期盼,也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对容貌的焦虑感。
有些家长对孩子外表苛刻到近乎病态的地步,逼迫他们拼尽全力去追求所谓的“人生赢家”标准,哪怕是通过剜肉生痕的整形术。
长期浸淫在如此扭曲的环境之下,学生们对美貌形成了一种近乎功利性的盲目追求。
窗外是整个社会对容貌的过度审视,房内又是父母对子女生活的高期望值,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把寄托全部希望于整形手术之上。
面对这一切,我们必须从教育层面采取果断的改革行动:加强美育渗透,培养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
加强师生互动,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远离功利主义审美观。
只有通过正面引导,营造包容、理性的氛围,年轻人才能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信心,远离对容貌的罗生门般的狂热追逐。
高考后的离婚潮
另一个在高考后经常出现的怪象,就是家长们突然开始蜂拥至民政局,申请离婚手续。
第二天黎明时分,民政局门前已是一片拥挤不堪的景象。
男人们阴沉着脸,火气十足;女人们则是含泪低垂着头颅,悲戚欲绝。
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长期矛盾不断的家庭。
在漫长而煎熬的育儿经历中,他们彼此间的隔阂与裂痕渐渐加深。
在那些无休止的争吵、互相伤害中,他们好像早已精疲力尽,对维系这段婚姻关系提不起任何热情。
而高考的结束,不过是让他们从这副重围中解脱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可即便如此,他们的决裂也依然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有的孩子直接痛哭流涕,在众目睽睽之下祈求父母不要这么做;有的则控诉父母的伤害,将离婚归咎为他们的“原罪”。
而更多的孩子,只能捂着脸,压抑心中的巨大痛苦。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其实早已埋下了家庭矛盾的阴影。
他们时常提心吊胆,生怕父母有一天会离异分居。
离婚给孩子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自理能力,更会严重损害心理健康。
一旦产生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很容易滋生其他更为严重的负面情绪。
因此,我们要呼吁离婚家庭的父母,在作出决定之前要多加考虑孩子们的感受。
离婚固然会给自己带来解脱,但也请三思而后行,承担起为人父母应尽的责任。
在这个艰难的过渡期,父母应当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疏导,培养他们独立自理的能力,帮助重塑自信心,保证他们能健康地度过人生的这道坎坷。
结语
时至今日,倘若我们还不从教育和社会层面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整形热和离婚潮这样的负面现象只会愈演愈烈,给无数孩子们的前途蒙上阴霾。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经过高考这场重大人生历练,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审视和反思自身,为未来描绘新的人生蓝图。
填完志愿后,他们陪伴父母、促膝长谈,诉说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亲情在这般氛围中变得前所未有的温暖;放暑假时,他们选择外出打工、开拓视野,用实践的方式历练自己的独立能力。
青春是美丽的,美不仅体现在光鲜亮丽的外表,更在于内心的积淀和独特气质;
更有不少人开始制定职业规划,为步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毕竟有志者才能事竟成,人生处处是挑战,唯有拥有过人的毅力与智慧,才能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这些难能可贵的觉醒和成长,昭示着青春的希望和力量永不落幕。
我们当下应做的,就是为他们营造一个包容、多元的氛围,让他们在阳光的滋养下自信健康地成长,在人生的更高阶段绽放别样的光彩。
【参考文献】
新京报——《高考结束带女儿整容,家长不该助推“容貌焦虑” | 新京报快评》
鲁中晨报——《妈妈带着高考结束女儿去整容提升自信,该怎么看?》
光明网——《高考后父母扎堆离婚,多少父母为了孩子凑合过?》
红网——《高考后父母离婚,须面对情感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