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张学良含泪坦白:杨虎城才是西安事变的主角,我只是名义上的

梅梅评历史 2025-02-25 16:56:39

1991年,张学良在被软禁54年后重获自由,在接受张之丙姐妹的深度访谈时,他眼含热泪,一语震惊四座:“西安事变就是杨虎城……那可以说他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当然由我负责任。”

之后,他又一步解释,杨虎城早在1935年便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兵谏计划,而自己最初对此“愕然”且犹豫,最终在杨的推动下才行动,而且他略带自嘲地称自己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被推到前面的中心人物,没做实事的”。

在大家的印象里,张学良一直是西安事变的核心人物,诸多历史资料、影视作品也都着重刻画他在事变中的关键作用,可如今,张学良却亲口道出杨虎城才是事变的主角,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呢?

东北军入陕

1935 年,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张学良却不得不率领东北军踏上入陕之路。

此前,东北军在热河之战中失利,失去了东四省和河北的地盘,曾经威风凛凛的东北军,如今士气低落,张学良更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为了保存东北军的有生力量,他无奈之下选择投靠蒋介石。

此时的蒋介石,正一门心思地想要挑起内战,四处搜捕进步人士。

张学良虽怀揣着满腔的抗日热情,但军队的补给完全受蒋介石节制,为了东北军的生存,他只能接受蒋介石的调遣,前往西北担任 “剿总” 副司令,与红军作战。

张学良心中还存有一丝幻想,他觉得只要自己在战场上足够卖力,立下赫赫战功,或许就能得到蒋介石的扶持,有朝一日能够打回东北,夺回失去的家园。

于是,初到西北的张学良,对蒋介石下达的命令执行得格外积极 。

而在这片土地上,早已扎根的杨虎城,也有着自己的困境与坚持。

杨虎城出身草莽,却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他一直对蒋介石奉行的 “不抵抗” 政策嗤之以鼻,多次公开表示抗议。他深知,国难当头,只有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唯一出路。

早在 1933 年 3 月,当日军占领热河,妄图进一步侵占华北时,杨虎城就亲自前往石家庄面见蒋介石,言辞恳切地要求北上抗日。

可他的满腔热忱,换来的却是蒋介石的冷遇,蒋介石不仅没有答应他的请求,还在不久之后,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撤销了杨虎城的陕西省政府主席职务,还千方百计地削弱他的实力。

但这些挫折并没有磨灭杨虎城的抗日决心,他开始四处寻找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张学良的到来,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

然而,张学良初到西北时,却对杨虎城的态度十分傲慢。

在他看来,杨虎城草莽出身,与自己有着身份上的差距,所以并不愿意与杨虎城有过多接触。

这种态度也影响到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两支军队之间时常发生摩擦,士兵们打架、争吵的事情时有发生。

但杨虎城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坚信张学良是可以联合抗日的对象,于是频频向张学良示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学良与杨虎城接触逐渐增多,杨虎城对张学良分析西北局势,劝他放弃 “剿匪”,团结抗日。

杨虎城言辞恳切地说:“日本人占了东北,还炸死了你父亲张作霖,你怎么能不想着抗日呢?”

张学良虽然内心有所触动,但碍于和蒋介石的 “把兄弟” 关系,以及东北军对蒋介石的依赖,并没有明确表态。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张学良沉重一击。

东北军在与红军的多次交战中,接连失利,近 3 个整编师被歼灭,可蒋介石却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不仅不愿意出资重建部队,还削减了东北军的军饷,牺牲的战士连抚恤金都拿不到。

这让张学良对蒋介石彻底失望,杨虎城也经常在张学良面前发牢骚:“以中央军之数量,东北军之精锐,都未能消灭红军,我们这点部队,又能有什么用呢?”

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终于向杨虎城袒露了自己 “疲于内战” 的心情,杨虎城顺势再次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一次,张学良不再犹豫,开始认真考虑与杨虎城合作,共同寻找抗日的出路。

张学良的谏言

1936 年 10 月 29 日,张学良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飞抵洛阳龙门。

他此次前来,名为给蒋介石祝寿,实则是想趁着这个机会,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

在张学良看来,蒋介石是国民党的领袖,只要他能改变主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局面就有希望实现。

然而,当张学良言辞恳切地向蒋介石提出自己的想法时,蒋介石却皱起了眉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

蒋介石冷冷地说:“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党一日不除,国家就一日不得安宁。抗日之事,等剿共结束后再说。”

张学良还想再争辩几句,可蒋介石已经不耐烦地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

张学良无奈地退出房间,心中满是失落,他没想到,自己的一番苦心,就这样被蒋介石轻易地否定了 。

同年 12 月初,蒋介石抵达西安,入驻华清池,张学良再次鼓起勇气,来到华清池,向蒋介石进行苦谏。

他声泪俱下地说:“委员长,东北沦陷,华北危急,我们的同胞在日寇的铁蹄下受苦受难。如今,只有团结抗日,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共产党也愿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我们为什么不能放下成见,携手共进呢?”

蒋介石坐在椅子上,脸色阴沉,听着张学良的话,心中的怒火越来越旺。等张学良说完,他猛地一拍桌子,大声吼道:“你懂什么!共产党是心腹大患,不消灭他们,我寝食难安。你不要再提抗日的事了,我意已决,立即执行第六次‘围剿’计划,务必在短期内消灭红军。匪不剿完,决不抗日!”

蒋介石的强硬态度,让张学良感到无比绝望。他知道,自己和蒋介石之间的分歧已经无法调和,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国家恐将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挟天子以令诸侯”

1936 年 12 月 4 日,蒋介石再次抵达西安,这一次,他带来了更加强硬的命令,要求张学良和杨虎城立即对红军展开全面进攻。

张学良和杨虎城心急如焚,他们知道,再这样下去,不仅抗日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还会让无数的同胞陷入战火之中。

12 月 7 日,张学良再次来到华清池,试图做最后的努力。他与蒋介石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谈话,言辞无比恳切,可蒋介石却依然不为所动,坚决要求他们执行 “剿共” 计划。

张学良绝望地离开了华清池,他知道,和平劝谏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

当晚,杨虎城来到张学良的住处。

两人相对而坐,气氛凝重,杨虎城沉思片刻,目光坚定地对张学良说:“汉卿,如今看来,和平劝谏已无可能,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依我之见,我们可以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把蒋介石扣押起来,逼迫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杨虎城的话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让张学良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震惊地看着杨虎城,一时说不出话来。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一个何等大胆的计划,一旦实施,就意味着与蒋介石彻底决裂,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张学良终于下定决心,与杨虎城一起发动兵谏。

1936 年 12 月 12 日凌晨,寒风凛冽,整个西安城还沉浸在梦乡之中,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行动已经悄然展开了。

按照计划,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兵分两路,东北军一〇五师在师长刘多荃的率领下,前往华清池,扣押蒋介石,而杨虎城则亲自指挥十七路军,负责控制西安城内的局势,扣押蒋介石的随行军政要员。

在华清池,熟睡的蒋介石突然被一阵激烈的枪声惊醒,他心中一惊,意识到大事不妙,连衣服都顾不上穿整齐,就在侍卫的搀扶下,匆忙从卧室逃了出来。

由于过于慌乱,他甚至连假牙都没来得及戴,之后他跌跌撞撞地跑到后墙,在侍卫的帮助下,翻墙而出。

然而,他低估了墙的高度,当他落地时,腰部和腿部突然传来一股钻心的痛,但此时的他,已经无暇顾及,在黑暗中,他慌不择路地朝着骊山的方向逃去。

东北军士兵们冲进五间厅后,发现蒋介石已经逃跑,他们迅速展开了地毯式搜索,接近天亮的时候,孙铭九在一个山洞里找到了狼狈不堪的蒋介石。

西安事变成功扣押蒋介石后,张学良和杨虎城面临着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 —— 如何处置蒋介石。

在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内部,关于这个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一些人义愤填膺,坚决主张杀掉蒋介石,他们认为蒋介石长期以来坚持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一味妥协退让,却对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大肆捕杀,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今,好不容易抓住了他,绝不能轻易放过,只有杀了他,才能为死难的同胞报仇雪恨,才能让国家走上抗日的正轨 。

而另一些人则相对冷静,主张和平解决,他们深知蒋介石在国民党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掌握着全国大部分的军事力量和政治资源。

如果贸然杀掉蒋介石,国民党内部很可能会陷入混乱,引发更大规模的内战。

这对于正处于民族危亡关头的中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只会让日本侵略者更加有机可乘。

在这一关键时刻,杨虎城展现出了非凡的大局观和冷静的头脑。

他虽然对蒋介石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也深知蒋介石的反复无常,担心放虎归山会给自己和十七路军带来严重的后果。

但他更明白,此时的中国,最需要的是团结,是一致抗日。

如果因为处置蒋介石不当而引发内战,那么国家和民族将面临灭顶之灾。

经过深思熟虑,杨虎城最终选择了顾全大局,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只要蒋介石能够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就可以考虑释放他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为了实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杨虎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积极与各方进行沟通和协调,指出只有和平解决,才能实现全国抗日的局面,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

同时,杨虎城也与中共代表周恩来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与杨虎城的想法不谋而合。

杨虎城对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态度深感钦佩,他积极配合周恩来的工作,共同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而努力。

在与国民党方面的谈判中,杨虎城更是据理力争,他言辞恳切地对国民党代表说:“我们发动西安事变,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今,国难当头,我们应该放下成见,共同抗日。”

经过艰苦的谈判,蒋介石最终被迫接受了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的条件,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没想到,在此之后,张学良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也为了维护蒋介石的尊严,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 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

他以为,这样做可以化解他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也可以为自己和东北军争取一个好的未来。

然而,他高估了蒋介石的心胸,也低估了他的报复心。

一到南京,蒋介石就背信弃义,立即下令将张学良扣押。

从此,张学良开始了长达 54 年的软禁生涯,在漫长的囚禁岁月里,张学良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权力,也失去了尊严,然而,与杨虎城相比,他的结局还算是好的。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对杨虎城恨之入骨,虽然暂时没有对他下手,但也开始逐步削弱他的势力。

1937 年 3 月,蒋介石逼迫杨虎城辞职,然后将他派往欧美考察,名义上是让他学习国外的军事经验,实际上是将他赶出国内,排除异己。

“七七事变” 爆发后,杨虎城心急如焚,他多次致电蒋介石,请求回国抗日,可蒋介石却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

杨虎城不甘心就这样被闲置,他毅然决定回国,哪怕是冒着生命危险,他也要为抗日贡献自己的力量。

1937 年 11 月,杨虎城回到香港,却没想到,等待他的是蒋介石精心布置的陷阱。

他刚一踏上国土,就被军统特务逮捕,随后被囚禁起来,他的妻子谢葆真和儿子杨拯中也未能幸免,一同被关押。

在被囚禁的 12 年里,杨虎城遭受了非人的折磨,特务们对他严加看管,限制他的行动自由,还经常对他进行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

1949 年 9 月 6 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下达了杀害杨虎城的命令。

杨虎城和他的儿子杨拯中、女儿杨拯贵,以及秘书宋绮云夫妇和他们的儿子 “小萝卜头” 宋振中,被残忍地杀害于重庆歌乐山戴公祠,为了掩盖罪行,特务们还在杨虎城的脸上泼上了硫酸,手段极其残忍 。

结语

张学良晚年对西安事变真相的揭秘,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杨虎城之孙杨瀚曾公开表示,张学良的澄清“虽迟到了半个世纪”,但客观上也算为祖父正了名。

从早期联共、签订《汉中密约》,到力主扣押蒋介石,杨虎城始终是西安事变的关键推手,他的果敢、坚定和深明大义,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更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14 阅读: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