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朱元璋究竟杀了多少人?真相是什么?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2024-01-08 02:43:01

公元1382年,爆发了明初四大案中,最具争议的“空印案”。所谓“空印”指的是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主要作用是为了简化办公流程。

但这件事却彻底惹怒了朱元璋,当他得知“空印”事件后,盛怒不已。因为,他对贪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憎恶感,而“空印”则是贪官大开贪腐之门的利器。

为此,朱元璋一怒之下,不由分说地将主印官员统统处死,但凡与此案有牵连的人,也都因此命丧黄泉。据说,前后一共牵扯了十多万人,有近8万人成为了刀下之鬼。

空印案确有其事,不过人们对被杀人数产生了很大的异议。据相关史料记载,朱元璋为了杜绝此类事情在此出现,只是象征性的斩杀了几百人,并非坊间流传的怒杀8万人。

那么,空印案究竟是怎么回事?一方小小的印章,为何会惹得朱元璋大开杀戒呢?其实,背后的真相只有一个,明眼人都能看得懂。

贫寒出身,痛恨贪官

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在父母和兄弟相继因饥饿离世之后,他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家做和尚。期间,不仅受尽了贪官污吏的压迫和剥削,而且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人间冷暖。

为此,有底层成长经历的朱元璋,十分同情那些受苦受难的穷人。明朝建立之后,为了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他颁布了很多惠民政策,目的就是减轻农民的生活压力。

朱元璋深知元末灭亡,虽说离不开腐朽的统治,但更为重要的是贪官污吏横行,继而导致元朝国力大减,最终沦为了历史中的一粒尘埃。

他从个人经历出发,认为只有杀尽天下的贪官,才能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最终,朱元璋经过苦思冥想,制定了“廉俸”制度。

为防贪腐,低薪养廉

纵观历朝历代,明朝官员的俸禄和待遇堪称最差。一品大员月俸大约为90石,然后依次递减,从九品每月只能领到5石。

除此之外,洪武年间的官吏,基本上没有其他额外收入了。这些少得可怜的俸银,除了要负担一家老小的生活开支之外,官员请师爷和府吏还要自掏腰包。

一开始还能达到收支平衡,对于生活节俭的官员而言,还能略有盈余。但是遇到不好的年景,即便是一品官员的家眷,恐怕也只能穷得去要饭为生了。

据说,明朝还曾出现过官员卖儿卖女的惨剧。即便是这样,他们也不敢胡作非为,更不会将手伸向底层平民。实则并非是他们不想,而是不敢。

朱元璋为了遏制官吏贪腐,制定了很多严刑峻法,一旦发现官员有贪污受贿的行为,那么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正所谓诛人诛心,有一些被正法的官吏,甚至还会被“剥皮草”。然后,明晃晃的挂在县衙正门,目的就是为了警告继任者。

“空印案”始末

说完了朱元璋对贪腐官员的憎恶和手段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空印案”,想必也就明白为何会牵连那么多人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朱元璋一边严密监视各级官吏,一边采用高压手段打击贪官,这也让很多明朝官吏对此风声鹤唳。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官员还是在见不得光的地方,冒着生命危险做一些蝇营狗苟之事。

古代各级官吏都会有朝廷下发的印信,比如官员个人的私章,以及官府的大印等等。这些印章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方便办公,一旦出现了工作上的失误,也可以直接找到责任人。

明朝初年,发生的所谓“空印案”,简单说就是按照朝廷规定,每年各地的地方官员,都要向户部递交一本账册。

这本账册由各级地方官吏造册,上面的类目主要有钱粮、税款,以及财政支出等明细。户部官员要和下辖的各地方部门官吏,仔细核对账目上的数字,并且要做到分毫不差。

否则,一旦账册上的数字有出入,那么就会被户部驳回。千里迢迢赶赴京师的各级官吏,还要重新回到属地,然后在账册上面盖上地方印章。

对于一些距离南京较近的地方而言,一旦被驳回之后,只需要几天的工夫就能打个来回。但是对于两广、福建、海南等地的官员而言,简直就是一趟要命的差事。

先不说旅途上的舟车劳顿,就算返回地方重新盖章,并再次启程赶往京师,一旦再被驳回之后,那么大半年的光景就过去了。

疑点重重,悲剧再现

地方官员为了避免白跑一趟,继而耽误工作进程,他们都在私底下准备了一些,已经盖完地方印章的空白书册。

简单说有点类似今天的空白合同,先盖完公章之后,然后再填写合同内容。要知道早在元朝时期,这种做法就已经是众人皆知的秘密了。

为此,明朝时期的官员也有样学样,每当要向户部报账之前,都会准备一大堆“空印”,为的就是避免被驳回后,还要遭受路途往返之苦。

其实,从表面上来看,这些地方官员的本意十分简单,但事情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之后,却彻头彻尾的变味了。

他认为官员们的这种做法,不仅存在徇私舞弊的嫌疑,而且还是弄虚作假、逾越制度的不法行为。这样做简直就是不把朝廷,更没有把他放在眼中。

为此,朱元璋雷厉风行地处理了相关涉案人员,除了杀掉主印官员之外,其他受到的处罚的人,也只是杖责一百后充军而已。

不过同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却让他下定决心杀一儆百。就在空印案发生的同一年,占星官观测形象发现有异变,于是朱元璋便下诏求解释。

来自浙江宁海的郑士利,在上书中认为朱元璋有假公济私之嫌。此外,他还认为所谓的空印案,根本没必要处理的过于极端,而且还应该尽早释放涉案官员。

结果,朱元璋看完郑士利的上书后勃然大怒。不仅没有就此罢手,而且还酿成了一起,同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齐名的空印案,很多人因此被冤杀。

空印案之所以会酿成一起惨案,实则与阶级立场不同有很大关系。朱元璋身为统治者,最痛恨的就是官员贪腐和欺上瞒下。

而明朝的官员们,之所以敢于使用空白账册,实则也是为了工作更加便利。但二者之间站的高度不同,所以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也不同,究竟是冤案还是确有其事,只能任凭后人评说了。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