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早上好!
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各种新的技术参数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卷。要是真的卷技术、卷体验,那我们当然支持。但要是卷文字游戏,那大家就要提高警惕了。今天咱们就来说几个,很容易被大家误读的参数:
第一个就是充电倍率,充电倍率其实很简单:几C,就是几分之一小时充满。比如6C,就是六分之一小时,也就是10分钟充满,但6C真的能10分钟就充满吗?
答案是不能
因为车企的宣传都是“最高6C“、”最高10C“,而这个最高的状态,在整个充电过程中,可能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
所以,充电倍率,只代表最理想的状态下,恨不能整个充电站,就你一辆车的时候,最快的那几十秒的一个速度。
其实,比起充电倍率,平均充电功率,才更有参考意义。而且最好是充电全程的平均功率,而不是只看30-80%的。
同样道理的还有发动机热效率,这是所有插混和增程车型,都在卷的一个参数。理论上,热效率越高,馈电油耗就越低。
油车时代,因为发动机必须要照顾从低扭到高转速的动力,热效率的天花板也就是37/38%。
如今,和电机配合只需要在中高转速出力的新能源发动机,热效率迅速被中国品牌卷到了47/48%,各家都宣传自己是“全球最高热效率“。
但奇怪的是,馈电油耗上,却很少有能打得过丰田油混的,而丰田油混的热效率才41%。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热效率比的不只是高不高,重点是有多少工况能落在高效区间里。国产新能源显然是热效率的高效分布区间比较窄,而丰田高点虽然不极致,但分布更广,更有效。
第三个是得房率,现在新能源车提到空间,总会提到这个词。这个词听起来让大家很有“获得感”,但其实,这个词至今还没有一个行业公认的算法,基本上是各家算各家的。
有的用前排脚部最前端到后排头枕的长度,除以轴距;
有的用从踏板位置到后尾箱门的长度,除以车长;
还有的用前风挡玻璃最前端,到后风挡玻璃最后端的长度,除以车长。
这三种算法,都没有考虑到车内异形结构的特点,这样粗略算出来的得房率和实际体验,可能根本就是两回事。
车企很卷,但消费者需要的是卷出品质、卷出体验。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卷出一堆毫无意义的参数忽悠消费者,必将反弹给自己。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