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2023年深秋,白俄罗斯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踏上了自己的访华行程。
出发前,他在接受本国媒体采访时抛出一句沉甸甸的反思:“我们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听中国的建议和经验,在政治和经济上摧毁了这个国家。”
此言一出不少人都感到疑惑,作为曾经苏联的一个重要成员,白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一直和俄罗斯走的极近,卢卡申科为何会在执政近30年后,突然将中国视为“拯救者”?

1991年12月,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15个加盟共和国被迫在仓促中寻找新身份。
当时白俄罗斯虽是创始成员国之一,但其经济结构高度依赖苏联体系,独立后的工厂因供应链断裂陷入停滞,农业产值暴跌,民众对未来的迷茫与日俱增。
首任领导人舒什克维奇在迷茫下试图向西方靠拢,但很快白俄罗斯人就发现西方只想从他们手中单方面攫取利益。
随即在1994年卢卡申科上台后迅速转向俄罗斯,极力推动两国建立“俄白联盟”,将能源、军事和贸易与俄罗斯全面绑定。

在当时这一选择曾为白俄罗斯带来了短暂红利:俄罗斯以低价向白俄罗斯供应油气,换取其作为与北约缓冲地带的地缘价值;白俄罗斯则借助俄方市场消化工业产能。
然而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成为了两国关系的转折点,当俄罗斯以“保护同胞”为由兼并克里米亚时,卢卡申科公开质疑此举的合法性,并拒绝承认顿巴斯地区独立。
随后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与此同时,西方对白俄罗斯的态度也始终充满着矛盾。2006年欧盟以“人权问题”为由对其实施制裁,美国则长期将卢卡申科称为“欧洲最后的独裁者”。

这种两面夹击的困境,让卢卡申科意识到,过度依赖一个可能打破国际规则的盟友,或许会让白俄罗斯沦为下一个被裹挟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下白俄罗斯不得不开始寻找第三条可行的道路,中国随即进入了他的视线。
卢卡申科对中国的关注,甚至远早于白俄罗斯独立。20世纪80年代,时任苏联集体农庄负责人的他多次申请赴华考察,却因中苏关系尚未完全解冻被驳回。
苏联解体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逐渐显现——经济年均增速超10%,贫困率从88%骤降至不足2%。这些数字让卢卡申科意识到,中国或许藏着破解白俄罗斯困局的密码。

1992年1月,白俄罗斯独立仅5个月,时任总理克比奇便率团访华,成为首批与中国建交的后苏联国家之一。
此后30年,卢卡申科11次访华,频率远超其他大国领导人。2005年,中白签署首份战略合作声明;2013年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2016年更进一步确立“全天候友谊”。
这种外交节奏的背后,是卢卡申科对中国的三重定位:经济转型的导师、国际压力的平衡者、技术升级的合作伙伴。
在经济层面,中国向白俄罗斯提供了超60亿美元优惠贷款,用于建设白俄罗斯的汽车制造厂、发电站和科技园。

如今位于明斯克郊外的“巨石”工业园,成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吸引华为、中兴等近百家中企入驻,直接创造超1.2万个就业岗位。
而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中欧班列过境白俄罗斯的货运量激增40%,使其过境运输收入突破15亿美元,缓解了西方封锁导致的财政危机。
2021年11月,上海进博会迎来一位特殊嘉宾——卢卡申科带着白俄罗斯牛奶、牛肉和巧克力亮相展台,并亲笔写下“中国强,则白俄罗斯强”的标语。

这场“带货”行动的背后,不仅是白俄罗斯对华农产品出口五年增长17倍的现实需求,更是卢卡申科“经济去俄化”的关键一步。
此前,白俄罗斯80%的乳制品出口依赖俄罗斯市场,但2014年后俄方多次以“质检不合格”为由限制进口,实则施压明斯克在关税同盟中让步。
为此,卢卡申科将目光投向中国:2019年,白俄罗斯牛肉获准进入中国市场;2020年,其乳制品对华出口额突破1.5亿美元。至2023年,中国已跃居白俄罗斯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较十年前增长8倍。
这种合作模式甚至渗透到社会层面。2020年,卢卡申科将时年16岁的幼子尼古拉送往北京留学,称“要让下一代理解中国如何创造奇迹”。

而在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汉语成为最热门的外语选修课之一,中方资助的“孔子课堂”覆盖全国23个城市。
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作为俄方最紧密的盟友,白俄罗斯允许俄军借道其领土进攻基辅,但随即就遭到了西方更严厉的制裁——欧盟冻结了其央行30亿美元外汇储备。
美国也切断了明斯克接入SWIFT系统。卢卡申科不得不在公开场合为俄罗斯辩护,但私下却加紧向中国求援。
三个月后,首列满载钾肥的中欧班列从白俄罗斯索利戈尔斯克出发,经新疆阿拉山口抵达成都。这批货物绕开西方制裁网络,通过人民币结算完成交易。

截止至2023年,白俄罗斯对华钾肥出口占比从15%升至35%,中国则以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防疫物资反向填补其市场缺口。这种“非对称合作”让白俄罗斯在西方围堵中维持了基本经济运行。
更深层的转变在于战略选择。2023年访华期间,卢卡申科不仅签署了粮食安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7项协议,更在闭门会议中提出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意愿。
尽管白俄罗斯的GDP不足中国的千分之三,但其作为欧亚铁路枢纽的地理价值,正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形成战略共振。
回望苏联解体前夕,卢卡申科曾以议员身份提议借鉴中国“渐进式改革”,却被议会斥为“背叛社会主义”。

三十年后,他在采访中坦言:“如果当时选择中国的道路,我们或许能避免国家的崩溃。”这句话既是对历史的追悔,也是对现实的警示——当全球地缘板块剧烈碰撞时,小国的生存之道不在于选边站队,而在于找到能自主呼吸的缝隙。
今天的白俄罗斯仍在钢丝上行走。它需要俄罗斯的能源和市场,但不愿沦为附庸;渴望西方解除制裁,却拒绝以政治体制为交换筹码。
而中国的出现,为这种“既要…又要…”的难题提供了折中方案:不干涉内政的合作、不谈意识形态的生意、不捆绑安全的经济伙伴。
当卢卡申科说出“中国拯救了我们”时,他或许也在暗示一种新的国际生存逻辑——在大国角力的缝隙中,小国未必只能充当棋子。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