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没有人比普京更了解欧洲。
此前普京曾说欧洲不过是在华盛顿脚边摇尾巴的宠物狗,引得欧洲政客一片炮轰。然而就在前些天马克龙的访美行程竟让普京的比喻有了"现场直播"般的验证。
在不久前的利雅得美俄会谈上美俄就乌克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协商,然而作为乌克兰危机最直接的受害者欧洲却被排除在了这场会谈之外。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欧洲已经被美国抛弃的表现,而整个欧洲内部也已经乱成了一团,就在马克龙呼吁和平谈判的同时,一些北欧国家却在暗中组建军队,打算继续支持乌克兰。
在这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作为欧洲国家领头羊的马克龙决定孤注一掷,前些天他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直播称他即将访问美国,说服特朗普认同美欧利益的一致性。

当时的他神采奕奕,看上去似乎充满了希望和决心。但现实很快击碎了这个愿景。在与特朗普会面期间马克龙的言语处处充满了退让,和他之前的意气风发简直大相径庭。
而在见到特朗普不愿意在乌克兰一事上松口之后,马克龙又试图祸水东引,表示如今美国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对中国加税,而不是对欧洲。
然而在说出这番话的同时马克龙似乎忘记了如今的中国与欧洲有巨大的经济往来,只要中国随便动动手,就能让欧洲损失惨重。
就比如之前因为欧盟在向中国电动汽车加税之后,法国干邑白兰地立刻就在中国市场遭遇反倾销调查,德国汽车制造商页因此损失了价值23亿欧元的订单。

而这次事件成为欧洲安全依赖美国的标志性创伤,却也催生了某种畸形逻辑——既然无法摆脱美国,那就通过展现对华强硬换取更多谈判筹码。
这种策略在2024年达到顶峰。当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时,柏林与巴黎的立场出现罕见分歧:德国车企担心失去市场份额,法国则希望借此保护本土产业。
最终通过的决议案删除了“惩罚性关税”条款,但新增了“审查中国投资”的附加条件。这种折中方案暴露出欧洲的真实心态——既想迎合美国主导的“去风险”叙事,又不愿彻底切断与中国的经济纽带。
军事领域的表现更具戏剧性。马克龙曾在2023年高调访问北京,宣称“欧洲拒绝成为附庸”,却在半年后成为北约内部对乌克兰军援最积极的推动者。

当法国向基辅运送“凯撒”自行火炮时,这些装备的电子系统被发现含有47%的美国零部件。与此同时,荷兰光刻机制造商ASML的中国订单占比从19%骤降至6%,而其最大股东美国资本集团同期增持了3.2%的股份。
欧洲对华政策的摇摆折射出更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在能源领域,当德国为恢复北溪管道奔走时,法国正在尼日尔争夺铀矿开采权。
在科技赛道,欧盟一边立法限制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数据流通,一边默许欧洲企业与华为合作建设5G基站。
这种双重标准在2024年6月达到顶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演讲中五次提到“降低对华依赖”,而她使用的提词器却产自中国的某科技公司。

经济数据的背离更加明显。2024年1-11月,中欧贸易额同比增长8.7%,但欧洲对华直接投资同比下降14%。
这种“政冷经热”的现象在奢侈品行业尤为突出:路易威登集团在华销售额增长22%,其CEO却在财报会议上三度回避关于地缘政治的提问。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从18%提升至27%,但获得的政府补贴仅为本土企业的三分之一。
安全议题上的悖论同样尖锐。北约在波罗的海的军演邀请了日本和澳大利亚,却拒绝了中国观察员;当中国促成沙特与伊朗和解时,欧盟外交部门将其定义为“偶然事件”。

这种选择性认知在非洲表现得更为直接:法国减少在马里的驻军后,中国企业承接了该国83%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欧盟对此的回应是发布“警惕新殖民主义”的警告报告。
普京的预言之所以精准,在于他看透了欧洲的生存逻辑。当马克龙结束访美返回巴黎时,迎接他的除了例行仪仗队,还有农民开着拖拉机封锁香榭丽舍大街的抗议画面。
这些抗议者反对的正是欧盟为满足美国标准而推行的农业改革。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宣布批准法国某乳业巨头在华扩大投资的当天,欧盟宣布对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启动安全审查。
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正在消耗欧洲的国际信誉。意大利退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对华出口反而下降9%;匈牙利坚持与中国合作建设新能源工厂,却因此被欧盟扣留了2.4亿欧元基金。

当瑞士悄悄恢复与中国的自贸协定谈判时,其外交部长在记者会上三次强调“这不影响我们对价值观的承诺”。
更值得玩味的是欧洲舆论场的分裂。德国《明镜》周刊在头版刊登“中国威胁论”特辑时,其母公司斯普林格集团正与字节跳动洽谈TikTok德国区的广告代理业务。
法国BFM电视台播放新疆所谓的“强迫劳动”报道时,屏幕下方滚动着阿里巴巴“双十一”促销广告。这种矛盾甚至体现在具体人物身上:鼓吹对华强硬的欧洲议员被曝持有中国企业股票,而主张对话的商界领袖却在私人聚会中抱怨“中国竞争太激烈”。
普京用“摇尾巴的狗”比喻欧洲时,或许预见了今日的荒诞局面:欧洲试图通过效忠美国来维持地位,却不得不面对更多利益损失,想要展现对华强硬换取筹码,反而陷入更深的战略被动。

当马克龙在镜头前微笑握手时,没人注意到他的西装口袋露出一角文件——那是法国经济部关于中国取消葡萄酒订单的紧急报告。
历史总是充满黑色幽默。二十年前,欧洲谈论“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如今,这个声音正在美中两国的夹缝中变得嘶哑而模糊。
当德国总理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呼吁“重建多边主义”时,会场外的抗议者举着标语牌,上面用英法德三语写着同一句话:“你们到底在为谁说话?”这个问题,或许连欧洲领导人自己都难以回答。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