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34年没解决的孝庄皇后下葬问题,为何儿子雍正3年便解决了?

宋安之 2022-04-08 20:57:58

孝庄文皇后,为清太宗皇太极后宫五妃之一,先后培养和辅佐了儿子顺治帝和孙子康熙帝两代幼帝,在清朝由割据政权入关成为全国性政权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承上启下之作用,而且不贪恋权势,并没有如后世慈禧太后那般垂帘听政,可谓是一代贤后。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文皇后病逝,她在去世之前对孙子康熙帝交代自己身后事,说道“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意思是不想与丈夫清太宗皇太极合葬,害怕打扰他的清净,将自己暂时葬在儿子顺治帝的孝陵附近即可。

康熙帝面对祖母孝庄这一交代,也是犯了难,最终决定没有将孝庄葬入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而是在孝陵附近修建暂安奉殿,孝庄的棺椁暂时放置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孝顺的康熙帝不只是支持祖母孝庄的决定,不将其下葬昭陵,并且在修建暂安奉殿时,因为孝庄生前特别喜欢慈宁宫中的一座宫殿,是多次夸赞,康熙帝干脆将其拆掉,然后移到陵区重建。

不过孝庄到底葬于哪里,康熙帝是犯难了,或者说纠结了,觉得怎么样都不合适,于是这么一纠结,就纠结了34年,直到驾崩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到了雍正三年,雍正帝才解决这个难题,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在此地址上修建陵寝,再将孝庄葬入地宫。

那么孝庄皇后为何不愿意与丈夫清太宗皇太极合葬,康熙帝又为何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难题,直到雍正帝时才解决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一、孝庄之所以拒绝与丈夫清太宗皇太极合葬,主要有4个原因,或者说是其中之一的原因。

①、按照孝庄的遗愿,她不愿意与丈夫皇太极合葬,是出于卑不动尊和留恋子孙的理由。

其实这两个理由也说得过去,毕竟孝庄只是皇太极的妃子,皇太极当时已经去世下葬长达44年之久,她不想再打开地宫打破那份宁静,而且她更忧心自己的儿子顺治帝和孙子康熙帝,这也说得过去。

而且我们再看孝庄所说的“安厝”二字,意思是停放灵柩待葬或浅埋以待正式安葬。

这说明孝庄也知道自己这个决定会让孙子康熙帝为难,并没有指定一定要葬在何处,只是想要安厝在孝陵附近,这样留有了一定余地。

②、孝庄之所以不愿与皇太极合葬,参考她与皇太极的夫妻感情,其实还有深层次的原因,那便是孝庄对于皇太极其实并没有什么感情。在皇太极后宫五妃之中,论次序,中宫是孝端文皇后哲哲,孝庄当时被册封为次西宫之永福宫庄妃,只是位居最末。

论受宠程度,关雎宫宸妃海兰珠最为皇太极所宠爱。她死后,皇太极一度悲痛至昏迷,甚至自己都说道父亲努尔哈赤死后,自己都没有这么悲痛。

可以说在皇太极时期,孝庄的地位并不显赫,也不受皇太极宠爱。只不过后来子凭母贵,随着儿子福临登基为帝,才走上了政治舞台,在明末清初王朝革鼎的风云变幻之际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而且自1644年清朝入关迁都北京以后,孝庄在北京生活了长达44年之久,并不愿意回到关外盛京,再加上与皇太极感情并不深,入关以后也没有回昭陵看望过丈夫,所以她自然更加不愿意入葬昭陵。

③、清朝在入关以前实行的是火葬,皇太极在1643年猝死以后,便是被火化入葬。

如果孝庄与丈夫皇太极合葬的话,那么肯定要遵循入关以前的规定,也是火化入葬,总不能一座陵寝地宫,两种不同的下葬方式吧,很明显孝庄此举也有着不想火葬的原因。

④、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说。

顺治帝在位的前七年,实际大权都在皇太极的十四弟摄政王多尔衮手中,随着多尔衮功劳越来越大,也是从摄政王成为叔父摄政王,再是皇叔父摄政王,最后是皇父摄政王,直接当了顺治帝这个皇帝的父亲。

多尔衮大权独揽权势滔天,孝庄和顺治母子可谓是如履薄冰,甚至是不得不委屈求全,因此也是有了“太后下嫁”之说,即孝庄太后下嫁于小叔子摄政王多尔衮。

关于“太后下嫁”之说,清朝官方记载之中并没有,也就是说正史中没有这个记载。该说法主要有两条依据。一个是根据《东华录》记载,多尔衮是亲到皇宫内院,当时顺治帝尚且年幼,都没有婚配,多尔衮去后宫还能找谁,这自然是不言而喻,至于找到了做什么,总不会是谈论军国大事吧?

一个是同时代的张煌言所作《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不过张煌言长期在沿海一带坚持抗清斗争,虽说他立场与孝庄不同,但以其品行也不至于污蔑她,但他并未在北京,远离清朝的统治中心,有此说法,很可能只是听人所言罢了,所以这个说法,缺乏权威性。

但是正所谓无风不起浪,而且《东华录》也是具有一定权威性,再以当时局势合理推测,孝庄为了保住儿子顺治帝的皇位,面对咄咄逼人的多尔衮,极有可能委曲求全的下嫁过他。

像嫂子下嫁小叔子,在清初也并非有违伦理之事。毕竟在不远的之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晚年,就曾考虑过死后,由二子代善继娶大福晋阿巴亥(多尔衮生母),这一收继婚习俗,在清初刚刚入关之际,还是有着存在的空间。

所以很有可能,孝庄真的下嫁过小叔子多尔衮,不过肯定没有大张旗鼓地搞仪式之类的,后来随着顺治帝亲政掌握了大权,自然是极力消除这件事的痕迹,正史之中也是并没有记载。当然这只是一种基于当时历史环境的推理,并非一定是对的,旨在给予读者朋友更多的视角。

而下嫁过多尔衮,自然有愧于丈夫皇太极,自然不愿意与其合葬,因为没法面对。而且前文之中说道的孝庄入关以后44年没有回过盛京,没有去过昭陵,有跟皇太极感情不深的原因,可能也有无法面对的这一层原因。

最后综合以上4个原因,孝庄皇后在去世时,自然选择了不与丈夫皇太极合葬,给孙子康熙帝留下一个大难题。

二、康熙帝的纠结与面对的政治难题,最终随着时间推移,到了雍正帝时期水到渠成的解决。

康熙帝遵从祖母孝庄的遗愿,其实也是承担了很大的政治风险。

首先“太后下嫁”之说能流传到今天,在当时更不用说了,可谓是传得沸沸扬扬,即使明面上没人敢说,但是背地里肯定被世人所议论着。

而康熙帝没有将祖母孝庄合葬于祖父皇太极的昭陵,打破了清朝早期无论皇后死于皇帝之前还是之后,都要与其合葬的制度,破例没有将孝庄与皇太极合葬,无疑是给“太后下嫁”之说贴上一个可信标签,使得当时人更加相信有此事。

这对于康熙帝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可谓是承担了不小的政治风险和压力。

当然更头疼的是,孝庄不与丈夫皇太极合葬也就罢了,还没有指定非要葬于何处,这样一来康熙帝还得头疼将祖母葬于何处。如果指定了,即使违背祖制,康熙帝最起码可以打着尽孝心的理由完成。

毕竟孝庄遗愿是想安厝在儿子顺治帝孝陵的附近,说话是模棱两可,并不是指定在孝陵附近,所以康熙帝不知道到底将祖母葬在哪里。

直接葬在孝陵一带吧,不合适。因为顺治帝身为清朝成为全国性政权以后的第一位皇帝,他的孝陵是清东陵之首,在清东陵之中拥有至高无上的位置。如果将孝庄太后葬于孝陵一带,无论葬于哪里,都是要低于儿子顺治帝的位置,这样岂不是委屈孝庄这个顺治帝母亲了。

在暂奉安殿就地安葬吧,也不合适。先不说其他问题,就说暂奉安殿所在地无山无水,并非是一块吉地,就是一个要命问题。

所以康熙帝就这么纠结了34年,都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想不到两全其美的方法。

不过也不能说康熙帝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其实他也算是完成了祖母孝庄的遗愿。是没有将其与祖父皇太极合葬,还在孝陵附近将其安厝。

之所以没有最终解决,一个是没有时间,是忙于处理各种事情。诸如三征准噶尔和收复台湾,还有晚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九子夺嫡。一个是康熙帝太孝顺了,始终想为祖母孝庄找到一块好的吉地,并且不想让祖母孝庄的陵寝卑于父亲顺治帝的孝陵。但这就是一个死结,不想卑于父亲顺治帝,就得离开孝陵乃至清东陵范围,但是离开此范围,就是违背祖母孝庄遗愿,没办法两全其美。

等到雍正帝继位以后,这位皇帝是一位很务实很有魄力之人,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便是就地安葬孝庄皇后。

不同于康熙时期,雍正帝做出这个决定之时,环境又是大为不同。

①、康熙帝在嫡母孝惠章皇后死后,为其单独起陵,是为孝东陵,为清朝第一座皇后陵。这意味着清朝陵寝制度的改变,自此以后,清朝晚死于皇帝的皇后,开始单独起陵,雍正帝这是有前例可依。

②、当时已经过去37年之久,随着时间推移,不只是康熙帝当年面对的政治风险和压力所剩无几,而且这漫长时间的推移,对雍正帝来说反而是一件大好事。

在雍正三年,雍正帝以“孝庄文皇后安奉以来,我圣祖仁皇帝历数绵长,海宇乂安,子孙蕃衍,想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极为安妥”为理由,认为暂安奉殿所在之地就是一块万年吉地,将其改建为昭西陵。

这样一来,首先理由站得住脚,而且雍正帝说的也没毛病,孝庄皇后自安奉以来,康熙帝是在位悠久,长达61年,清朝也是蒸蒸日上,这是经过时间考验的。

其次雍正帝将其改建为陵寝,取名为昭西陵,意思这是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之附属陵寝,即使在清东陵孝陵的附近,但却不属于清东陵体系。这样一来,也不至于委屈了孝庄。

同时昭西陵的规格也很高,并且很多地方都是超规格建造,是清代规格最高的皇后陵寝。诸如隆恩殿为重檐庑殿顶,这是明清两代陵寝之中,最尊贵最高级的规格。还破例建有神道碑亭,并且拥有两道围墙,而其他陵寝周围只建有一道围墙。

至此孝庄皇后的遗愿,由孙子康熙帝初步完成,在重孙雍正帝时代最终圆满画上句号,这位在明清革鼎之际,起到关键作用的一代贤后,在身后也是享受到了顶级的待遇。

不得不说雍正帝的确有魄力也务实,解决了父亲康熙帝遗留下来的这个大难题,同时就地营建昭西陵,省却了一系列麻烦,更是节省了大量钱财,也难怪后来他会违背祖制单独开辟清西陵。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2 阅读:3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