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历史上较强的大一统王朝,为何东汉的“存在感”这么低?
历史上真正的东汉之所以名气比较小,并不真的是因为这个王朝缺乏“存在感”。
而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结尾衔接了一个比它更“辉煌”的乱世——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发生的事情都是很精彩的,但由于“三巨头”的表现都过于耀眼,所以导致许多人都忽略了东汉末年这个年代,以“三国时期”取而代之。
历史上真正的东汉,无论是开国时期还是结尾时期,都是非常辉煌且荣耀的年代。
要想细细“品尝”这个故事,大家还要从西汉末年开始说起。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彻底掌握了政权,这个“大奸似忠”的人在时机成熟之后,慢慢展开了他的獠牙。
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建立了新朝。
这是中国古代被誉为最像“现代人”的改革者,他的改革方式因为过于“超前”,而受到当时绝大多数人的抵制。
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反抗王莽的统治,绿林赤眉起义就这么轰轰烈烈地爆发了。
在这场起义中,诞生了许多闻名遐迩的豪强、英雄。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身为汉朝宗室亲属的刘演和刘秀两位兄弟。
王莽新政被推翻之后,刘玄被大家推立为皇帝,这就是“更始帝”。
刘玄继位之后,各地的豪强仍然具有很大的权力,中央对地方的掌控能力很弱。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刘玄选择了对刘演开刀,并杀死了他。
刘演被杀之后,由于刘秀表演天赋极好,所以被刘玄误认为“没有野心”。
同时刘玄还杀死了刘秀的哥哥,因此刘玄就更不好意思了。
刘玄派刘秀前往河北地区,收服当时的割据势力。
刘秀因此有了“为兄报仇”的机会,在完完全全掌控当地势力之后,刘秀便拥兵自立,建立了“东汉”王朝。
刘秀因此有了“为兄报仇”的机会,在完完全全掌控当地势力之后,刘秀便拥兵自立,并逐渐将当地的分散势力聚拢到了一起。
公元25年,万事俱备的刘秀正式登基称帝,建立了东汉政权。
建立东汉之后,刘秀花费了十一年的时间,逐渐扫平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天下。
君临天下之后,刘秀也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发展农业、恢复经济、整顿吏治。
在刘秀的努力下,东汉逐渐摆脱了西汉末年战乱频仍带来的伤痛,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这就是“光武中兴”。
在位三十三年之后,公元57年,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最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刘秀去世后,他的儿子刘庄继位,史称“汉明帝”。
汉明帝同样也是一位开明正确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延续了刘秀的国策,让东汉王朝的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为了进一步清扫北方匈奴人的势力,汉明帝派遣大将窦固北击匈奴,一举攻打到了天山附近。
为了加强对该地的统治,汉明帝恢复了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的势力再一次纳入了汉朝的掌控之中。
与此同时,在汉明帝在位时期,哀牢国(现云南地区)举国归降,让汉朝的疆域再次有了扩展,并初步奠定了中原王朝对云南地区的掌控。
公元75年,汉明帝驾崩,他的儿子汉章帝继位。
汉章帝也是东汉的一位明君,他在位时期,进一步发展了东汉的国力,延续了汉明帝和光武帝的政策。
后世历史学家将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的三十一年串联了起来,称之为“明章之治”。
这个时期,是东汉前期政治开明,人民稳定的“好时期”,也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年代。
由于汉章帝本人英年早逝,再加上他在位时期宠信宦官,导致后来政局不稳。
汉章帝驾崩后,其子汉和帝继位,年仅十岁,朝政大权都落到了太后窦氏的手里。
窦太后掌控朝政长达六年。
在这六年时间里,作为东汉时期的第一个“外戚家族”,他们还没有什么过分“为非作歹”的举动。
这位“窦太后”虽然比不上西汉前期的那一位,但至少没有“兴风作浪”,更没有祸乱朝纲。
只不过,在窦太后的不懈努力下,窦家人开始在朝堂各处开了花。
即便如此,窦家人也不全都是草包,特别是窦太后的兄长窦宪(之前因为犯罪,为求免死自请前往北击匈奴)。
在窦宪的努力下,汉军一直打到了蒙古杭爱山以北,大败北匈奴势力,并且留功于当地石刻,这也就是“勒石燕然”的由来。
窦宪战胜匈奴之后,又有点“飘飘然”了,开始图谋造反。
汉和帝少年天子,善于察言观色,也发现了窦宪的意图,于是提前发动了政变。
公元92年,刚满十四岁的汉和帝联合身边的宦官,一举诛杀了窦宪以及他的党羽,软禁了窦太后。
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天子稚气未脱,却能有如此光辉的战绩,不禁让人汗颜。
与他相比,后世那些大一统王朝引以为傲的“夺权斗争”都有些不值一提。
汉和帝亲政之后,勤勉政治,从不懈怠,继续出兵讨伐西域,并将匈奴残存势力一扫而空。
在汉和帝的不懈努力下,汉朝国力逐渐发展到了顶峰,在籍人口超过了五千三百万,甚至连西汉最巅峰时刻也不遑多让。
汉和帝的光辉统治,让东汉政权走到了巅峰时刻,史称“永元之隆”。
但是汉和帝在位仅仅十三年,他去世后,东汉就陷入了“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夺权的斗争当中了。
公元106年,汉和帝驾崩,东汉陷入了“皇帝早夭”的怪圈之中。
在接下来的五十年时间里,汉朝的皇帝一共换了八个。
最年长的也仅仅活到了三十六岁,最年轻的一个继位的时候甚至没到“百岁”。
这段时间里,“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上演着夺权斗争的故事。
五十多年后,在宦官的支持下,汉桓帝顺利继位,这才将东汉的朝政进一步稳定了下来。
汉桓帝诛杀了外戚梁家势力,再一次掌握了大权。
汉桓帝统治前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戚势力,整顿了吏治。
但他统治后期,由于宦官势力掌控朝政,他也开始变得荒淫无道。
有趣的是,汉桓帝并没有儿子,仅生了一大堆女儿,因此他只能从刘姓宗室中挑选一个人继承皇位,这个人就是汉灵帝。
汉灵帝继位之后,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
公元184年,由于连续不断的天灾人祸再加上统治者的不作为,黄巾起义最终爆发了。
为了镇压地方起义,汉灵帝不得不启用地方豪强势力,因此东汉彻底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权。
汉灵帝去世后,大将军董成和袁绍密谋夺回大权、诛杀宦官。
但由于宦官之前于董太后有恩,所以董太后不愿诛杀太监们。
PS:董太后曾经秘密谋害汉献帝的生母王美人,事情败露之后,幸好宦官出面求情,才让汉灵帝网开了一面。
无奈之下,袁绍和董成竟然想到了“诏令董卓进京”,吓一吓董太后的这么一个馊主意。
但没等到董卓进京,董成就被宦官杀了,之后袁绍成功击败了宦官,于是又派人让董卓回去。
董卓不听,执意进京,并凭借一己之力搅乱了整个局势。
之后的故事随着《三国演义》的火热,大家都知晓,笔者也就不在这里过多赘述了。
但笔者要告诉大家的是: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于魏文帝曹丕,才算是东汉正式的灭亡。
也就是说,大家所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其实很大一部分位于东汉末年。
只不过由于“三巨头”太过于耀眼,所以我们经常会忘记“汉献帝”的存在。
毕竟这个皇帝既没有实权,也没有兵力,哪怕“打过几次酱油”也就是什么“衣带诏”事件罢了。
自刘秀开国,东汉一共存续了195年的国运。
前三十三年是开国皇帝刘秀的个人表演,最后三十七年黄巾起义时期,又往往被大家归于“三国时期”。
中间仅剩了一百二十五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都是“外戚”和“宦官”在争权夺利。
士人集团长期“上不了台面”,自然于不会创下什么“事业”,相关文艺作品更是少得可怜。
因此,东汉的存在感太低,实在是“情有可原”。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晚清血泪》《走向共和》《太平天国》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皇帝多是小鲜肉,宦官外戚轮流掌权。
太多儿皇帝了
低? 末年吊打一切
东汉是亡于权利失衡,世家利用宦官跟外戚的矛盾,一举解决了皇帝身边的两大支柱,纵观东汉195年,小皇帝要不是靠外戚斗到宦官,要不就是靠宦官斗到外戚掌权
低?没有东汉造纸术,现在写字还用刀刻在木头龟甲上…哦现在直接写手机屏幕上了[得瑟]
三国也是东汉[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