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隐秘:皇帝去世后,那些给他守陵的宫女到底有多惨?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要告诉大家一件事情,那就是:守陵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殉葬还要残忍。
有许多宫女不愿意守陵,甚至宁愿选择殉葬。毕竟把一个已经去世的人当做一个活人来侍奉,身心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而且,大家不要以为皇帝死了,你就可以偷懒了。
守陵的宫女日常工作是非常严格单位,每一项都不能落下,不仅如此,还额外增加了许多别的要求。
除此之外,一旦宫女前去守陵了,那么皇帝陵墓就是她一生的归宿了。
宫女从守陵开始,就再也没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这里,大家还要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所谓的“守陵”,指的是后宫所有的人,不只有那些生活在皇宫最底层的宫女,那些侍卫甚至是妃嫔,也是要守陵的。
无论她们曾经多受宠爱,生前地位多么高贵,只要被安排去给皇帝守陵,那么她们基本上后半辈子都不会再离开皇帝陵墓了。
一提到守陵,相信大家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肯定是那些威风八面、气宇轩昂的御林军们。
但其实虽然这些将士们确实和皇帝生前的近侍待遇一样,但他们可不用再服侍皇帝了,仅仅做一些安保工作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他们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了。
在守陵人的构成中,宫女是其中最惨的人,这些人一般出身也不怎么好,没什么后台。
而那些守陵的妃嫔,则大多是因为宫斗失败、没有子嗣或者娘家没什么背景。
宫女们来到皇宫之后,不仅要面临加倍的工作,生活条件也大不如以前,俸禄也要减半。
像大家想象中清闲的工作,平时没事了就嗑瓜子、唠唠嗑的情况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在古代,皇权的威严是绝对不可触碰的,哪怕这个皇帝已经死了。
守陵的宫女如果犯了什么错,那可要按照“大不敬”来治罪的,最轻的也要“小命不保”,严重起来甚至还要连累家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皇帝已经驾崩了,那些守陵的宫女又该如何侍候皇帝呢?
“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韩愈《丰陵行》
关于守陵宫女的日常,韩愈的这一句诗中可谓是道尽了其中的辛酸。
首先,皇帝陵墓的清扫工作绝对不能落下,内部的卫生必须做到一尘不染,而且杂草也绝对不能出现。
皇帝的洗漱器具,要严格按照皇帝生前标准,并且定期更换。
第二、皇帝的饮食也不能差。即便皇帝已经失去了“进食能力”,但皇帝生前爱吃的饭菜也一样不能少,这些都是有严格的更换时间要求的,为的就是让皇帝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饭菜。
第三、娱乐节目虽然皇帝看不到了,但是那些宫女也必须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编排皇帝喜爱的歌舞。
这些歌舞还要定期出新,以免皇帝乏味。
最后、仪式活动按照礼制的规定,宫女们还要按时为皇帝举行“哭丧”、“祈福”、“祭祀”等活动。
PS:宫女做这些的时候不用对着皇帝腐烂发霉的尸体,而是需要面对那些“牌位”和皇帝死后的居住地。
最让人觉得好笑的是:一些口味特殊的皇帝,还会给宫女们加一些特别的要求。
当然,这些要求也变相地增加了宫女的工作负担。
一代枭雄曹操虽然一直到死都没有称帝,但是他的身份、地位和皇帝没什么区别。
因此在安排后事的时候,曹操也是按照皇帝的标准进行的。
在临死之前,曹操特意嘱咐身边的那些小妾和歌舞伎们,一定要按时去自己的陵墓前“唱跳rap打篮球”,给自己解解闷。
皇帝的陵园,说白了就是“mini版”皇宫,但位置只能在“深山老林”里。
守陵的宫女们不仅要面对繁杂的工作,还要应对阴森恐怖、荒无人烟的环境,条件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有许多人因为条件过于艰苦,工作压力山大,甚至还出现了精神问题。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同情她们的遭遇,还作诗感念她们的不易:
“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白居易《陵园妾》
许多平日里眼高于顶、娇生惯养的妃嫔们听到自己要去守陵的消息后,都会被立马吓晕过去,情节比较严重的甚至会选择当场自杀。
汉成帝时期的著名宠妃赵飞燕在得知自己将要被派去守陵的消息之后,选择当场自尽了。
既然守陵制度如此残忍,那么这种制度是如何开始的呢?
说出来可能让大家大跌眼镜,最早的守陵制度创始人并不是皇帝,甚至都不是男人。
创造这制度的人是刘邦的妻子——吕后。
吕后最初安排人给汉高祖刘邦守陵,可不是为了他好,而是因为自己的嫉妒心理。
吕后把刘邦生前宠爱的姬妾们全都关进了陵园之中,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吕后的做法让后世皇帝们非常喜欢,并纷纷效仿她。
也正因如此,后世不仅没有人为那些可怜的妃嫔犯案,反而将这件事情逐渐制度化,形成了规定。
根据《汉书》的记载,守陵的人很多,甚至没有子嗣的人都要守陵。
“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汉书》
后来《资治通鉴》对这件事情也有记载:
《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
“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随着吕后的“守陵”制度开始,经过后世皇帝的不断润色、修改,守陵的规则和礼节也越来越多。
那些自私的皇帝用别人的辛劳来当做自己享乐的借口,当真无耻至极。
PS:虽然按照规定没有子嗣的宫人都要给皇帝守陵,但其实这项制度操作起来有很大的空间。
如果有后台,或者当权者网开一面,那么即便没有子嗣也可以不用守陵。
最著名的就是我国一代女皇武则天。
她老人家一开始是唐太宗的“才人”,在辈分上甚至可以做李治的后妈。
她没有子嗣,本该守陵到死,但由于李治的喜爱,她不仅没有守陵,后来还成了皇后。
李治死后,武则天垂帘听政,还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那些得罪掌权者或者宫斗失败的,即便有子嗣,也不一定能保得住自己,还是要被迫去守陵。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摄政王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
阿巴亥不仅有儿子,而且还是努尔哈赤的正妻。
于情于理,阿巴亥都不应该殉葬。
但由于努尔哈赤没死之前,阿巴亥就和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搞在了一起。
因此,努尔哈赤暗中不爽,并且留下遗诏,让阿巴亥给自己陪葬。
ps:虽然后金有“父死子继”的传统,但当时的努尔哈赤尚且健在,阿巴亥的这些做法显然不合礼法。
说白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具体怎么实行还要看掌权者的意思。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晚清血泪》《走向共和》《太平天国》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