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八大异姓王**是西汉初期刘邦为巩固政权而分封的八位非刘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在汉朝建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多数因权力过大或叛乱被逐步铲除,最终仅长沙王得以善终。以下是他们的详细梳理:
---
### **一、分封背景**
刘邦为击败项羽,联合多方势力,建立汉朝后采取“郡国并行制”,分封功臣为异姓王以稳定局势。但随着中央集权需求增强,刘邦、吕后逐步清除异姓王,改封同姓诸侯。
---
### **二、八大异姓王名单及结局**
| **姓名** | **封号** | **封地** | **主要事迹** | **结局** |
|------------|----------|----------------|-----------------------------|-----------------------------|
| **韩信** | 楚王 | 淮北地区 | 垓下之战灭项羽,汉初第一猛将。 | 先贬淮阴侯,后被吕后诱杀(前196年)。 |
| **彭越** | 梁王 | 河南东部 | 游击战术牵制项羽,楚汉关键人物。 | 被诬谋反,剁成肉酱(前196年)。 |
| **英布** | 淮南王 | 安徽、江西 | 骁勇善战,曾为项羽部将后归汉。 | 起兵反叛,兵败被杀(前195年)。 |
| **张耳** | 赵王 | 河北南部 | 刘邦故交,助汉平定赵国。 | 病逝(前202年),其子张敖继位后被废。 |
| **韩王信** | 韩王 | 韩国故地(河南)| 原韩国贵族,助刘邦攻楚。 | 投降匈奴,被汉军斩杀(前196年)。 |
| **臧荼** | 燕王 | 河北北部 | 原燕国旧将,项羽所封后降汉。 | 起兵反叛,被刘邦亲征斩杀(前202年)。|
| **吴芮** | 长沙王 | 湖南、广东北部 | 低调效忠,主动交出兵权。 | 唯一善终,传国五世至文帝时无嗣国除。|
| **卢绾** | 燕王 | 河北北部 | 刘邦发小,接替臧荼。 | 被疑谋反,逃匈奴,客死异乡(前194年)。|
---
### **三、刘邦铲除异姓王的策略**
1. **步步为营**:
- **臧荼**(前202年):刘邦称帝仅半年即反,成为首个被灭的异姓王。
- **韩信**(前201年):以“谋反”罪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诛杀。
2. **借刀杀人**:
- 利用吕后与萧何设计诱杀韩信,避免刘邦亲自动手。
3. **制造罪名**:
- 彭越被家臣诬告谋反,刘邦将其剁为肉酱震慑诸侯。
4. **逼反再剿**:
- 削减英布封地促其叛乱,刘邦带病亲征平定。
---
### **四、历史影响**
1. **中央集权强化**:
- 异姓王清除后,刘邦推行“非刘氏不王”,分封同姓诸侯(如刘交为楚王)。
- 为汉武帝“推恩令”削弱诸侯埋下伏笔。
2. **政治警示**:
- 长沙王吴芮因主动削弱实力得以保全,成为后世藩王效仿的“自保模板”。
3. **军事制度变革**:
- 刘邦吸取异姓王兵权过重的教训,建立南北军制度,强化中央禁军。
---
### **五、争议与反思**
- **“兔死狗烹”争议**:司马迁评韩信“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暗示其咎由自取;但后世多同情韩信,认为刘邦猜忌功臣。
- **吴芮幸存之谜**:史载其献出精锐军队、送子入朝为质,并以联姻巩固与皇室关系(孙女嫁汉文帝)。
---
**总结**:汉初八大异姓王的兴衰,折射了封建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他们的命运既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是皇权集中的必然牺牲品。刘邦以铁腕手段完成从“共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型,奠定了汉朝四百年的统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