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争夺战正以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展开。从 "双一流" 高校抛出百万年薪、科研启动经费,到地方院校通过政策创新吸引青年学者,这场关乎未来竞争力的博弈中。
面对 "人才强校" 的时代命题,东华理工大学以“珠峰学者”计划为抓手,构建起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
在2025年启动的新一轮高层次人才招聘中,东华理工大学“下血本”新发招贤令,计划引进123名海内外优秀学者,涵盖核科学、地球科学、材料工程等关键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该校为第二类人才(学术领军者)提供年薪100万-130万元、安家费230万元的优厚待遇,同时配套科研启动经费500万-1000万元。这种 "待遇 + 平台" 的组合拳在同类高校中颇具竞争力。可见,该校在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上是下了大功夫,志在必得。
而叠加南昌市新 "人才 10 条"政策:符合条件的博士毕业生可额外获得10万元生活补贴,首次购房的博士、硕士及高级技师还可分别申领10万元、6万元购房补贴。多重buff的叠加使得这场“招兵买马”计划更有吸引力。
来源:江西组工微讯
在2024 年,东华理工大学就聘用了“国家杰青”王庆飞教授担任学术副校长,组建铀资源成矿理论创新团队;同年,国际知名质谱专家张武雄研究员也带着他的团队加盟该校,推动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进入发展快车道。这些学术“大咖”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学科建设水平,更形成了 "以才引才" 的良性循环。
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该校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与激励机制,构建了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师资体系。
截止到2024年10月,该校的专任教师达1723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人41.4%(正高210人、副高504人),具有博士学位964人,拥有国家级人才38人次,省级人才197人次。同时,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等20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兼职教授。
也正是在这些专家学者的带领下,东华理工大学依托三大国家级科研平台,打造跨学科创新集群。
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核地学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汇聚了汤彬教授团队等一批顶尖科研力量。在2023度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东华理工拔得头筹,共计4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经过68年的发展积淀,现如今的东华理工大学已建起了以核学科为特色、以地学为优势的学科专业群,建成了覆盖核燃料循环前端和后端的“全链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
而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战争中,会有更多高层次人才的慕名前来,创造更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