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开篇彰显“天命之谓性”之理,对天道的阐释是《中庸》哲学体系的基础。与周代天赋君命的天命观不同,《中庸》之“天”为义理化的天道,天赋人性的天命观让天人关系具有了普遍性。《中庸》言天命多引《诗》为言,在诗意表述中展现丰富的思想蕴藉,体现出对先王之道的精神传承。其中,理解天道的关键,在于《周颂·维天之命》中“於穆不已”一语:
《诗》云:“惟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
《中庸》之天道何在?当于“穆”字中深究其义。丁耘指出,历代注疏多重“不已”,于“於穆”二字并未深究,实则“穆”字当为探究《中庸》道体之关窍,其说甚是。(参见丁耘,第73页)毛、郑训“穆”为“美”,朱子训“穆”为“深远”,历代注家并无异义,丁耘训“穆”为“静默、清静”,将天命与道体之虚静义相会。按:以上三说皆有未尽之处,关于“穆”之深意,汉字的构造与说解提供了重要线索。“穆”甲骨文作

,金文添加“彡”字作

。于省吾指出:“甲骨文

字本象有芒颖之禾穗下垂形。……由于禾颖微末,故引伸为幽微之义。至于金文穆字皆从彡。《说文》训彡为‘毛饰画文’,则从彡有美观之义。《诗·清庙》毛传训穆为美,《尔雅·释诂》也训穆为美。”(于省吾,第168页)据此,“穆”取象于禾颖之形,故有隐微之字意;金文添加表示文饰美观的“彡”,又有美盛之字意。到了战国时期,“穆”字演变为左右结构,至《说文》分立“穆”“

”二字,以“穆”为禾名,“

”为“於穆”之本字。《说文》:“穆,禾也。”

“,细文也。从彡,

省声。”《段注》:“凡经传所用穆字,皆假穆为。……凡言穆穆、於穆、昭穆,皆取幽微之义。”(《说文解字注》,第321页)按

“”未见于实际用字,当为许慎析字释义的产物,其说解深得“穆”之词义特点。“

”由“

”与“彡”两部分组成,在汉字构意中蕴含了双重内涵:其一,“

”有隐微深远之字意。《说文》:“

,际见之白也。”际为两墙缝隙之处,“

”为壁隙之中射入的一缕微光。其二,“彡”有礼文秩序之字意。“彡”本为文饰之形,先秦之“文”与礼乐密不可分,从彡之字如“彣、彰、彬、修”皆与礼文相关。礼乐之道要在和谐有序,穆与睦词义相通,有和睦协调之义,“穆穆”在两周文献中多用于颂扬礼乐之辞。章太炎《小学答问》:“《释训》:‘穆穆,敬也。’可作睦睦。《大雅》:‘穆如清风。’《笺》云:‘穆,和也。’亦睦之借。”(《章太炎全集》(四),第485页)要之,无论是甲金文字还是《说文》,“穆(

)”都统摄了“隐微深远”与“礼文有序”的双重含义,前者即朱子所谓之“深远”,后者即毛、郑所谓之“美盛”,后者自前者不断生生而来,恰如壁隙中的微光可以映照广远一样。因此,《中庸》以“於穆不已”言天道,实统摄了隐微、生生、有序三重含义——天道自隐微深远之道体生生不已,最终形成了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秩序。关于这三重含义,《中庸》皆有所昭示:
(一)天道之隐微义。此即《中庸》所立道体,为天道生生不已的根本依据。“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不贰”即“壹”,即纯粹不杂之“诚”,故郑玄以“至诚”释之。道体隐微,不可见闻,在纯壹至诚中蕴含无限之生生。此外,《中庸》以“文王之德之纯”与天道之“穆”对文,朱子以“纯一不杂”释之,指文王之道德纯粹,亦暗含万物资生的道体之义。
(二)天道之生生义。自道体而言,天道隐微深远,为万物生生的根本依据;自作用而言,天道永恒运动,推动万物的生成运化。“为物不贰”是道体之隐微,“生物不测”是作用之生生,这一过程不可测知、不可量化,唯其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尽与不已,达到博厚、高明、悠久的普遍境界。“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天道不断生生开显,推动着万物之性的真实呈现。在这一过程中,道体清晰鲜活地呈现为具体的生命境域,展现出“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活泼生机。
(三)天道之有序义。天道生生,并非妄作,而是以秩然有序的方式构成了整体性的宇宙和谐。《国语》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多元和谐是天地生机的根本规律。《中庸》以天地之大譬喻孔子之道,由此展现天道的和谐有序。“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天地覆载万物,在日月四时的自然节奏中呈露天道之中和,使万物生成作育而不相妨害。这种生生而有序的整体规律,体现出《中庸》的“时中”之义。
《中庸》的天道观体现为隐微、生生、有序三义,它们析而为三,合则为一,统摄于“於穆不已”的永恒运动之中。这一认识源自对天地万象的深切体察,在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之中,万物各得其性、各遂其生,更在整体上展现出对万物之生的自组织调节。每一事物既有不断生长实现的条件,亦有制约其恣肆妄生的限制,通过调节单一性的个体之生来保证整体性的“大生”。我们将这种生生而有序的天道规律称为“生生之和”,它是《中庸》哲学体系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义理延伸。首先,自天以知性。“生生之和”的天道观奠定了《中庸》对人性的理解方式,为理解“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提供了根本参照。其次,自天以见诚。天道的生生实现是“诚”的基本内涵,如何理解“诚”与“生生之和”的关联,是把握《中庸》义理统一性的重要视角。对此,我们将在本文第四部分深入展开。最后,自天以明礼。《中庸》对天道的思考与礼乐传统密不可分,“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毛传》引孟仲子曰:“大哉天命之无极,而美周之礼也。”(《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1258页)足见天命之“穆”与周礼的内在关联。天道为生生之和,礼乐以和为本,二者之间的义理共性意味着“天道”与“文章”的贯通。综上三点,在辨析了《中庸》的天道观之后,我们进一步探讨子思的人性论思考,“性与天道”的统一是《中庸》为礼乐文明重建根基的基本理路。
摘自《礼乐文明的根基重建:〈中庸〉主旨新探》
天地人都是不均匀变化的电磁场,人之间有引力和斥力,二都相互依存和转换。天、地、物都是如此。 作用(付出、因)与反作用(回报、果),做好(强)自己。物理说实验、文献报告, 天地人都是变化不均匀的电磁场,只是大小而异。 万有力与电磁力的统一是:物体(粒子、星球)之间不但有引力还有斥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都是电磁力,质量也跟随变化。中子、原子是带电的,物体是带电的。物体内外都有变化的电参数,还有变化的机械参数。能解释太多的现象,包括人类社会现象。宇宙、地球、动植物是个大化工厂。 黑洞是一台非常大的水泵(风机) 真空有电流 时间是事物变化过程! 光内外同样有引斥力及转作用 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是基本平衡的,多善出少入积德。宇宙有平衡法则 从黑洞到量子,再到人都会纠缠,光子内外也有引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