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地震的突袭
2008年5月12日,阳光明媚,不少孩子们欢声笑语地在幼儿园的操场上追逐嬉戏。郎铮也不例外,一袭蓝色的小背心,配着他最喜欢的红色短裤,他刚从家里急匆匆地赶来。正当孩子们准备进入教室的时候,天空中没有任何预兆,地面突然剧烈摇晃起来。
首先是轻微的震动,随后地震的强度迅速加剧,整个幼儿园的建筑开始摇晃,玻璃窗户“嘎嚓嘎嚓”作响,随着震动持续,一些教室的天花板开始掉落,尘土飞扬。教室里的小朋友们尖叫起来,老师们急忙尝试组织孩子们撤离,但一切发生得太快,几乎没有时间做出任何反应。
就在这混乱之中,郎铮被一块突然坍塌的水泥板砸中,瞬间失去了意识。当他再次苏醒时,发现自己被压在两块沉重的水泥板之间,身体无法动弹。他四周一片漆黑,只能感觉到头顶和背部都压着沉重的东西,身下是冰冷硬邦邦的地面。四周尚有尘土在空中飘浮,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尘埃的味道。
记者与解放军的及时行动
地震发生后,杨卫华迅速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他背着相机穿梭在瓦砾之间,小心翼翼地记录眼前的一切。被毁的建筑、焦急寻找亲人的人群和不时传来的救援呼喊声,让他感到现场的紧张气氛。杨卫华四处走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重要瞬间。他俯下身用镜头对准一处已经倒塌成废墟的幼儿园废址,拍下了一些正在清理的画面。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了一声微弱的哭声。
杨卫华立刻停下动作,抬头环顾四周,声音很轻,似乎被埋在某处瓦砾下面。他蹲下来,将耳朵贴近地面仔细分辨声音的来源。在确定方向后,他迅速站起来,向那片废墟跑去。他一边跑一边大声喊着:“这里有人!有孩子被困在下面!”附近的救援人员听到呼喊声,也赶了过来。
杨卫华跪在地上,用双手拨开瓦砾,继续寻找声音的来源。他的手指被锐利的砖块划出血痕,但他毫不在意。一个解放军战士看见他的动作,立刻拿来工具帮忙清理。随着一块较大的水泥板被移开,杨卫华隐约看到了一只小手,伸在瓦砾的缝隙间。那只手满是灰尘,还渗着点点血迹。
“孩子,坚持住!我们马上救你出来!”解放军战士喊了一声,随后拿来撬棍,开始尝试撬开覆盖在孩子身上的水泥板。杨卫华蹲在一旁,不断用手清理着碎砖和泥土。他用温和的语气朝里面喊着:“别怕,我们来了,你会没事的。”
随着救援工作紧张进行,更多的解放军战士加入了队伍。他们轮流搬运瓦砾和钢筋,尽量避免二次塌陷。杨卫华则始终守在旁边,不断安抚那个小小的身影。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水泥板终于被一点点抬起,郎铮的身体渐渐显露出来。
那一敬礼:三岁孩子的勇气与感恩
郎铮被从废墟中救出来后,身上的灰尘和血迹让人不忍直视。他被小心地安置在担架上,四周围满了救援人员和记者,所有人都关注着这个刚从死神手里被拉回的小男孩。他的小身体蜷缩在担架上,左臂肿胀得厉害,表情里尽是疲惫和痛苦。
医务人员迅速上前,开始对郎铮进行简单的伤口清理和检查。有人拿来了纱布和消毒药水,小心翼翼地擦拭他脸上的血迹和灰尘。就在这个时候,郎铮稍稍清醒过来,他的眼神从迷茫逐渐变得专注。救援的解放军战士们站在不远处,正准备将他送上救护车。郎铮缓缓地转过头,看向这些将他从废墟中救出的大人们。
他的右手满是血迹和灰尘,手指因为受伤而显得僵硬,但他仍然尽力抬起这只小手,向着解放军战士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解放军战士们先是一愣,随后有人迅速还礼,其他人也纷纷立正,用力地回了个标准的军礼。
站在一旁的杨卫华一直没有放下他的相机,这一瞬间他迅速按下了快门,捕捉到郎铮敬礼的画面。他的镜头记录了这个三岁孩子身上展现出的力量和感恩。杨卫华随后将郎铮敬礼的照片发往了新闻编辑部。短短几个小时,这张照片登上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
坚强的小战士
郎铮被从废墟中救出后,救护车紧急将他送往临时医疗点进行初步救治。他的左臂肿胀明显,呼吸中带着微弱的颤抖,医护人员一边安抚他,一边迅速为他进行止血和包扎。随后,他被转移到四川绵阳市的一家市区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医院里,郎铮的情况引起了医护团队的高度关注。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左臂骨折严重,并伴有软组织挫伤,医生决定尽快为他实施手术。郎铮被推进手术室,家人焦急地等待在门外。第一场手术持续了数小时,医生成功稳定了他的病情,但为了完全康复,还需要后续的多次手术。
郎铮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经历了四次手术,每次都伴随着疼痛和漫长的恢复期。为了让他的左臂尽可能恢复功能,医生和康复师为他制定了细致的康复计划。他需要每天进行复健练习,反复地抬手、握拳、伸展,动作看似简单,却常常让他满头大汗。
出院后,郎铮回到了学校,身体逐渐康复的他很快融入了同龄人的生活。他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完成作业时总是投入,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他的课余时间则被运动填满。跑步是他的最初选择,从简单的短跑到挑战长跑。学校的运动会上,他常常是跑道上的焦点,轻快的步伐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掌声。
除了跑步,他还迷上了足球和乒乓球。操场上,他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踢球,虽然个头不算高,但速度快、反应灵敏,总能在关键时刻进球。在乒乓球比赛中,他凭借敏锐的判断力和精准的击球多次获胜,奖牌逐渐挂满了他的书桌前。
2019年,郎铮接到一个特殊的邀请,参与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典活动。作为汶川地震中的幸存者代表,他被选中站在“众志成城”主题彩车上。
10月1日上午,北京长安街上的气氛庄严而热烈。庆典队伍井然有序地排列,各类彩车依次驶过天安门广场。“众志成城”主题彩车上,郎铮穿着整齐的白衬衫,胸前佩戴着代表灾后重建的徽章。不少人认出了他——这个在地震中被解放军救出的孩子,如今已成长为一名意气风发的少年。
高考之后的新生活
2023年6月9日,高考刚刚结束的第二天,郎铮如约来到了绵阳市博物馆。步入展厅后,他慢慢走在展柜前,目光落在一件件历史文物上。这些展品透过玻璃静静地展示着它们的故事,吸引了他的全部注意力。他时而站直观察整体轮廓,时而弯下腰贴近玻璃,仔细端详纹饰的细节。他的目光从一块残破的陶片移向一件青铜器,又被一幅记载战国地理的地图吸引。
馆内的工作人员注意到他停留在一个战国时期的青铜鼎前许久,默默翻看着展柜旁的小册子。那是一件纹饰精美、保存完整的礼器,铭牌上简洁地叙述了它的历史及其在当时礼仪中的重要性。他的动作很轻,不时翻开册子上的文字查阅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
6月23日晚上,成绩公布的那一刻,他坐在书桌前,用手机刷新页面,成绩最终呈现在屏幕上。语文129分、数学126分、英语143分、文综239分,总分637分。这一成绩传开后,父母和老师都为他感到高兴。几天后,他收到了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邀请。
当家人围坐讨论时,他选择了北京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并明确提出将报考国际政治专业。谈及未来时,他提到希望从事公务员类的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
2023年7月24日上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亲自来到四川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带来了今年考入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新生的录取通知书。唐士其院长此行,不仅是为两名被录取的新生,包括郎铮,颁发录取通知书,还希望通过与学生和老师的交流,鼓励更多的年轻学子追逐梦想,投身学术和社会实践。
几周后,2023年8月19日,郎铮带着行李来到了北京大学,正式完成了国际关系学院的报到手续。他穿过标志性的未名湖边,走进了宿舍楼,与新同学见面并熟悉校园环境。在登记过程中,学院的志愿者热情接待,帮助他完成一系列手续。郎铮的入学手续完成后,他拿到了校园卡和课程安排表,正式成为北大的一员。
参考资料:专访“敬礼娃娃”郎铮: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