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至是“凶日”“不怕冬至雪堵门,就怕冬至晴”,晴天啥预兆

甜妈努力记录生活 2024-12-16 21:45:06

老话说:“冬至一阳生”,也有人说“冬至大如年”。

自古以来,冬至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节气,每年的冬至节气还没到,就开始备受关注了。而今年的冬至节气更为特殊,老辈人都说今年的冬至不一般,和往年是大不一样。

就因为今年的冬至是多年难得一遇的,甚至说是60年一遇,而且恰逢“凶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什么说法呢?

冬至,这个兼具自然与人文特殊内涵的节气,在2024年显得尤为特别。这是因为今年的冬至节气,不仅公历与农历都是同一天,公历是在12月21日,而农历则是十一月二十一日,这本就是多年难遇的。

而且更为罕见的是,今年的冬至节气又恰逢杨公十三忌日之一,这也是说它是“凶日”的原因。

杨公忌日,在民间传统习俗里被视作诸事不宜的日子,也被称之为“百事忌”,就是说不管是什么大小事情,一般都要避开这个日子。像过去择日的话,杨公忌日就是大忌了。

比较常见的是这一天不能结婚嫁娶、也不能开业庆典,还不能动工、签合同等等,就连古人出远门也要避开这个日子。而今年的冬至节气,就和杨公忌日同一天,因此在民间认为这一天要慎言慎行,大事都要慎重,最好避开。

关于杨公忌日的说法,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却也反映出古人对某些特殊时日的敬畏之心。而冬至节气的天气变化,才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那老话所说的“不怕冬至雪堵门,就怕冬至晴”,是什么意思?冬至晴天有啥预兆呢?

我们先来看几句老祖宗传下来的谚语,首先是“冬至晴,一冬晴,冬至雨,一冬棱”,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冬至节气当天是晴天,那么后面的冬季晴天多,雨雪少,天气偏暖。而冬至节气当天下雨,或者是下雪了,那么冬季的雨雪多,气温偏低。

其次是“晴过冬至雨过年,邋遢冬至干爽年”,它的意思也很简单,指的是冬至节气是晴天,那么过年期间的雨雪多。而相反冬至节气是雨雪的天气,到了过年的时候晴天多,天气比较的暖和。

还有“冬至晴一冬干,冬至雨一冬湿”等谚语,皆是老祖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从这些谚语来看,古人长期观察的经验总结认为,如果冬至晴天,往往预示着该地区冬季降水稀少,可能遭遇“旱冬”。而且这种干燥的冬季气候,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储备以及生态环境都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而言,冬季少雪干旱,可能导致土壤墒情不佳,影响来年春播及农作物生长,威胁粮食收成与百姓生计。

另外,冬至晴天还可能引发冬季偏暖现象。晴天时,太阳辐射能更多地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热量后升温明显,且缺乏云层的保温作用,热量散失相对较慢,使得整个冬季气温偏高。

这看似温暖的冬季,实则隐藏危机。暖冬会使农作物生长周期紊乱,本该在冬季休眠积累养分的作物,可能因温度过高而提前萌发或生长过快,导致抗寒能力下降,一旦遭遇后续的寒潮侵袭,便极易遭受冻害。

同时,暖冬也不利于病虫害的越冬防治,来年病虫害可能大面积爆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冬至晴天还可能与来年的倒春寒存在关联。冬季偏暖会使大气环流异常,本该稳定的冷空气活动变得紊乱。

当春季来临,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前期偏暖的气候使得作物生长过早进入活跃期,而此时若冷空气突然来袭,形成倒春寒天气,娇嫩的农作物便难以适应急剧变化的气温,遭受冻害的风险大幅增加,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古人虽未掌握现代气象学原理,但他们凭借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了谚语“不怕冬至雪堵门,就怕冬至晴”,这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气象预警与农事参考。

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些传统谚语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关注冬至节气的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的准备,无论是农业生产中的灌溉、防寒、病虫害防治,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能源调配、出行安排等,都能做到未雨绸缪。

0 阅读:1

甜妈努力记录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