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捕渔民变护鱼人,守护长江江豚,这事不简单

星河共长野 2025-03-28 12:19:07
江豚,这群长江里的“微笑天使”,说起来挺让人感慨的。你想啊,黑不溜秋的小家伙,圆滚滚的身子,在水里灵活得很,搁古代,那可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扬州江都一带,自古就跟这小东西有缘分。

就说顾九锡,这位老兄在几百年前就写诗赞美江豚“扑浪兴”的场景。还有清朝那位姚光晋,也记录了邵伯湖里江豚的身影。那时候的江豚,数量多到诗人们随随便便就能捕捉到它们的身影,写进诗里。可现在呢?别说写诗了,能亲眼见着江豚都算稀罕事儿。经济发展是好事,可船多了,渔业也更发达了,再加上环境污染,江豚的家啊,那是肉眼可见地越来越小。这不,成了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了。

想想,有点心酸。问题来了,我们都知道江豚需要保护,可怎么保护?光喊口号肯定不行。江都那边,有个叫李华荣的老师,挺有想法。他拉起一帮人,成立了个江豚保护协会。这协会可不是光挂个牌子,搞搞形式主义。他们又是建基地,又是搞宣传,还把退捕渔民也拉进来,一起守护长江。这事儿,我觉得挺有意思。

你想,以前靠打鱼为生的人,现在成了护鱼人,这身份转变,本身就挺有意义。他们对长江的感情,那可不是我们这些坐在办公室里的人能比的。让他们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效果肯定不一样。有个细节,我特别喜欢。他们在小学里开设江豚课程,从小给孩子们灌输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招高明啊!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强,而且还会影响家长。

一个孩子,就能带动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村子。当然,保护江豚,光靠民间力量肯定不够。需要更多资源,更多关注。不过,话说回来,保护江豚,其实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长江,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有人说,保护环境影响经济发展。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仔细想想,真能这么算吗?

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把环境破坏了,那以后怎么办?到时候,恐怕连后悔药都没地方买。与普遍认知不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非完全对立。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环境问题归结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代价时,是否忽略了制度设计、监管力度以及公众意识的提升空间?现在,你去三江营湿地公园走走,有时候能看到江豚在江里游来游去。虽然数量还不多,但总算是个好兆头。就像顾九锡当年写的那样,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经常看到江豚“扑浪兴”的景象,而不是只能在诗里回忆。这不仅是保护江豚,更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