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小米再对垒背后:中国制造业内卷的代价,谁在承担?

科技咨云不计算 2024-07-18 15:54:34

小米和格力的这场纠纷,背后反映的问题远没有大家所看到的那么简单,一味的追求低价,真的是国产制造业的未来吗?

大家好,我是爱讲商业故事的咨云君。

即使已经70岁了,董明珠的性子还是一点不改,非常具有攻击性。

6月28日,在格力股东大会上,董明珠突然炮轰小米,表示小米说自己空调销量第一名,实际全靠别的厂家代工,你的技术是什么?

这番言论的背景,是股东大会召开前夕,网上有大量的自媒体发布了中国空调市场洗牌,格力跌出销量前三,而新的黑马就是小米空调之类的文章,但在文章里却并没有提供数据来源,因此被格力官方批驳为造谣,相关排名也引来了董明珠的质疑。

被人夹枪带棒的损了一通,小米自然不肯认怂,7月5日,小米集团首席营销官徐斐发文表示:小米空调目前排名全国第四,目标是尽快进入前三,隔空回应了质疑。

于是就有了我们后面看到的,格力发布公告怒斥小米侵犯格力专利,小米回应未收到任何环境电器诉讼的场景。

有趣的是,两大集团之间的商业碰撞,在舆论场上划分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在消费者阵营中,小米得到了普遍的支持,认为格力集团是碰瓷式营销,而在制造业领域,格力却得到了一边倒的支持,认为法院的判罚额度太低了。

这种舆论的分野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同样是做空调,为什么小米能够得到更大范围内的消费者支持?

01

格力与小米的纠葛由来已久,2013年时,在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颁奖盛典上,两家公司的创始人就五年后公司营收孰高孰低立下了10亿元的豪赌。

到2018年赌约截止时,小米年营收为1749亿,而格力年营收为2000亿,雷军以251亿的成绩憾负,赢下赌约的董明珠也并未较真,对10亿元一笑而过。

如果说10年前的争锋是两位创始人的意气之争的话,那么10年后格力与小米的再次对垒,就完完全全是两家公司在行业地位上的争夺了。

根据格力集团披露的财报,公司2023年空调业务的营收为1512亿,同比增长12%,连续第十二年稳坐国内空调销售第一名。

但今年,这种霸主般的地位受到了小米的冲击。

奥维云网显示,截止2024年上半年,国内空调线上销售第一名是格力,市占率为24.15%,第二名为美的,市占率23.88%,第三名则为小米,市占率11.5%。

对数据比较敏锐的朋友,应该能发现在这张表格上,诸如美的、奥克斯、海尔等一线空调厂商们,其市占率波动几乎是微乎其微。

而过去半年里市占率下滑最多的,是格力,同比减少了3.91%;

增长最多的,则是小米,同比增加4.51%。

小米空调飞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平价,这同时也是两家公司在消费者群体中口碑分化的原因所在,在同样的产品力下,小米给出了更平价的定价策略,而格力近几年在产品推广和定价上则采取了高端和国货的宣传理念。

董明珠曾不止一次的在出席节目时提到格力是自主国货品牌,拥有多少多少项专利,再秉持着传统老牌厂商的派头下,格力的产品定价相较于友商们要高上不少。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小米空调在线上渠道的产品均价为2205元,而格力空调的则为3477元,放在具体产品上来看,在刚刚结束的618活动中,制冷量为1.5匹的型号里,小米的巨省电售价1891元,而格力的云佳售价则为2637元,相较于前者多出了746元。

如此悬殊的价格差距下,也难怪消费者一边倒的为小米站台了。

02

不过,在另一边的企业家群体中,尤其是制造业领域,却传出了截然不同的声音:支持格力,这场胜利确实不容易,唯一遗憾就是判罚额太少了。

这个判罚额,指的就是格力公开指责小米侵权时,对外公布的诉讼案件,被告方造梦者被法院判决赔付格力集团185万元。

小米当时给出的回答是,集团本身并未收到任何侵权诉讼。

这是许多制造业厂商们在这起纠纷中声援格力的原因所在:一直以来,小米通过其设计的生态模式,忽视了许多细分行业既有厂商们的知识产权。

作为国内头部的智能生态厂商,凭借其硬件+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以及本身就颇具用户粘性的生态系统,使得小米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切入到其没有技术积累和开发经验的细分赛道中,并依赖其极致的性价比策略,迅速的占有一定的市场地位。

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小米自身还是消费者尚且有待讨论,但最大的受害者,无疑是细分行业中的既有厂商们,他们在细分赛道上所积累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小米的尊重。

拿这次的格米之争举例,格力公开的专利侵权案,被告方为浙江星月电器有限公司,星月电器曾于2017年获得小米集团的战略融资,数据显示小米科技持有对方8.04%的股份,2018年进入小米生态链,2022年更名为造梦者科技。

而涉案风扇为小米官方旗舰店的热销产品“直流变频塔扇”,该产品推出前,市场同类产品售价在800元左右,小米联合造梦者进场将价格打到了300元,让小米的直流电风扇一举成为了爆款,占领了高端风扇品类。

随后该产品被格力官方起诉,2022年12月,广东省知识产权法院认定造梦者构成侵权。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款产品成功的原因,在于小米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其本身天量的生态流量打穿了定价空间,但由于侵权行为是小米生态链企业实施的,也就是造梦者,和小米本身无关,因此格力无法更进一步起诉小米。

这种情形并不是第一次上演,2021年10月,戴森就曾就米家无线吸尘器K10Pro侵犯专利一事,向上海市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当时戴森告的也主要是产品的制造商北京顺造,小米被其列为了委托人角色。

事实上,只要小米切入的细分赛道,就或多或少的会遭遇到专利诉讼纠纷,比如智能插座公司鸿雁电器,曾经对小米发起十余起专利诉讼、骨传导耳机厂商韶音科技,在2022年8月也对小米提起三起诉讼、海尔电器也曾就滚筒洗衣机专利对小米提起诉讼。

这种干一行被起诉一行的小米现象,是小米追求极致性价比的商业模式下,必然会出现的,也是其舆论在消费者和厂商群体中分野的原因。

从现实一点的角度出发,小米这种平价模式,在更为关注商品价格的当下,无疑是更受消费者追捧的。

不过,这种商业模式,真的是中国制造业想要的未来吗?

从宏观一点的视角来看,这种通过无视知识产权所推出的平价商品,必然会带动行业进入价格内卷,其所卷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价格,恐怕还有厂商的利润空间、员工的薪金成本,以及上下游零部件供应商的采购成本。

小米显然也关注到了由诉讼而诱发的风险,今年3月开始对生态链部门提出分级管理理念,按S、A、N三个级别对产品进行管控,将集团的更多资源向S类业务倾斜,比如这次引发关注的小米空调业务,就打出了百分百自研的口号,在此基础上来进行价格内卷。

不过,根据财报显示,小米生态链企业目前接近400家,而被小米投资的企业更是接近1000家之巨,如此庞大的体量,集团资源显然难以全面覆盖,这也导致了小米现象在知识产权领域依旧普遍存在。

假如有一天,这套模式出现在你的工作领域,你对它的态度,又不会发生改变呢?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视频的全部内容,我是爱讲商业故事的咨云君,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40

科技咨云不计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