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阳农村
喜庆的氛围特别浓郁
婚嫁的喜事
期待的喜悦
都以灿烂的笑容展现在人们的脸上
腊月里
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迎亲的队伍
要是遇上好日子
一天甚至看到好几拨
鞭炮声此起彼伏
在信阳老家,结婚有个特别的名字“赶喜子”
暖新房
新婚前夜,最重要的就是暖新房,铺上红被子,放上萝卜、葱、枣子等口彩物,叫上乡村乐队吹奏,晚上还要让有子嗣的乡亲在新人床上睡一晚,叫暖新房,还要请师傅写新婚喜联……
接新娘
第二天一大早,新郎官要和一帮子乡亲一起去新娘家接新娘,给娘家的礼物称为“挑子”,新娘从娘家出来到要由自己的兄弟背出来,交给新郎,新娘的陪嫁,由来的人抬回去,叫“抬红火”
新婚礼
新娘接到后,必须穿红鞋落地,走红毯,跨火盆,然后和老公公婆一起搞新婚仪式,新娘新郎一进门要吃挂面,喝红糖水,寓意甜甜蜜蜜,长长久久……
闹公婆
在我们信阳,新婚闹公婆,是闹洞房外的一大特色,那天公婆一定会被整的很惨,就是脸被人用墨水甚至锅底灰,抹红的,黑的……那是相当喜庆!
赶喜子
信阳农村赶喜子,照例要出喜钱,有专门的记账先生在门口记账,交完钱,给你喜烟,毛巾等回礼,有专门的乡村乐队欢迎你,一些亲朋好友还要参与帮忙,分工在红纸上,叫赶喜子。
吃喜宴
赶喜子的重头戏,请十里八乡著名的乡下厨师制作喜宴,通常都要准备上几天,新婚当天中午是正席,但一两天之前,每顿都开始有帮忙的人,叫便饭。
新娘娘家来的人,叫上客,安排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第一道和最后一道菜,都必须由乐队吹送来!
除了结婚
还有小孩满月
老人大寿
这些都会摆喜宴
小时候
特别喜欢赶喜宴
能放鞭炮
还有很多好吃的
可以和伙伴们肆无忌惮疯玩
吵吵嚷嚷,热热闹闹
喜气洋洋,笑逐颜开,热气腾腾
这就是农村的喜宴
那情景真是温暖啊
至今记忆犹新
鞭炮、锣鼓、吆喝,大家入席
农村有规矩,入席有讲究
那时候就知道小孩不能上正桌
正桌就是堂屋最中间的那一桌
那是给最尊贵的长辈的
端盘师傅把香喷喷的菜一道一道端上来
每次上菜前,必是一声吆喝
有专门懂得摆菜的人坐在最方便的位置
妇女、小孩在一桌
那就随意、轻松多了
爱怎么吃就怎么吃
大多数时候
菜还只上一半
我就吃完跑出去了
有时候为了等饭后主人发烟
也得坐着
不是爱抽烟
只为了点了烟可以放炮玩
晚饭吃好了,最好的节目当然是放电影
那时候
我们那里没有通电
所以就没有电视可看
更谈不上像现在有电脑和手机了
那时候
看一场露天的电影算是一次奢侈的享受
可以走十里路去看电影
而且不管刮风下雨都去
可以想象那时候的电影对我们的吸引力有多大
一次喜宴
再加一场露天电影,算是完美的
在我的记忆中
这样完美的情景几乎屈指可数
尽管已过去了多年
可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些美妙的时光呀
那时候,多么容易满足
现在吃喜宴
能再体验当年的感觉么?
应该不一样了?!
信阳农村喜事
用钱买不来的人情味!!!
来源:信阳大豫网 大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