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二·九运动总指挥,又领导发动冀东大暴动,竟因一意外牺牲

晚上回忆这百年 2025-04-30 22:08:33

董毓华,1907年出生,湖北蕲春县人。

1924年秋,年仅17岁的董毓华,考入被誉为“湖北革命摇篮”的武昌启黄中学,次年跨读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十分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夏,由董必武、陈卫东介绍,董毓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3年秋,董毓华由武汉来到北平,考入中国大学。1935年春,董毓华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受党组织指派,参加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北平分会工作。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周小舟、彭涛、姚依林、黄诚、郭明秋、蒋南翔、黄敬等同志。

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的领导下,董毓华创建了该校第一个中共支部和“学联”,并任支部书记和学联主席。

国民党政府为适应日本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指派宋哲元在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中共北平地下组织决定,迅速组织全市大、中学校学生,举行反对筹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请愿斗争。   

12月9日凌晨,董毓华在“中大”校舍里召开了中共党员和积极分子会议,他在会上激愤而严肃地动员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这国难当头之际,凡不愿做亡国奴的热血青年,理当挺身而出!同学们,我们以身报国,唤醒我沉睡中的同胞们的时候到啦!”

说完,他高举“北平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的大旗领头前导,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特殊化!”“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冀察防共自治政府的成立!”   

当请愿队伍受到军警的阻拦时,董毓华对警官动情地说:“你们必定比我们更加清楚明白,如今可是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啊!大家莫非还未受够日军的欺侮?!能甘受欺侮?!华北不光是同学们的华北,而是大家的华北!为救华北于沦丧之缘,为使我们大家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妻子儿女不致遭受屠戮与凌辱,我们方冒生命危险前往请愿,请求政府抗日呀!……”

这番话,使不少警察暗暗垂下泪来。那警官也被说得低下头来,只是默默不语,脸露难色。队伍按预定时间到达了新华门前。   

由于当局关闭城门,清华、燕京等城外学校的请愿队伍以及准备好的请愿书,均被阻于西直门外。   

怎么办?董毓华凛然承担总指挥的重任,他根据大家的提议,接过一页从笔记本上撕下的纸片,就地蹲身,很快就草成了这份与“一二·九”一同载入史册的文稿——北平大、中学生致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何应钦主任请愿书:一、反对防共自治,反对华北特殊化;二、反对屈辱秘密外交,公布对日交涉经过;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四、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五、非依法不得逮捕人民;六、释放被捕学生。   

董毓华和宋黎等,为了代表千千万万华北人民表达抗日救国的愿望,当机立断,改请愿为游行示威。   

董毓华跃步上前,挥手喊道:“同学们,现在举行游行示威!出发——”   

“一二·九”之后,董毓华接任“北平学联”主席。   

12月15日晚,董毓华和彭涛、黄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在长安街长安饭店秘密集会,深入研究部署赶在“冀察政务委员会”正式成立的12月16日,组织更大规模的全市性游行示威的各有关事宜。12月16日游行示威有3万余学生及市民参加,董毓华和黄敬是公开领导人。   

从“一二·九”至“一二·一六”这短短一周时间里,董毓华和北平学联的其他领导人除筹划、领导了北平两次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外,他还只身去天津,发动天津大、中学生于12月18日举行大规模的集会与游行示威,并帮助天津建立了大、中学生联合会,打响了一二·九运动向全国拓展的第一炮。   

为扩大平津学生运动,使平、津两地学生的抗日救亡斗争切实结成一体,12月26日,以董毓华为主席的平津学生联合会在北平成立,决定了此后平津学联“提携工作要点”。   

平津学联成立后的第一天,为揭露国民党当局及汉奸、卖国贼破坏抗日救亡和血腥镇压爱国青年的罪行,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抗日救亡斗争,12月27日,经董毓华先期组织筹备,在北平“中大”举行了邀请学生家长及记者参加的爱国学生“血衣展览大会”。

在悲壮的口号声中,董毓华走上主席台,代表北平学联作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示威游行的总结报告,并提出了平津学联今后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扩大“一二·九”的影响,把抗日救亡的宣传引向农村,推向社会。   

12月30日下午,以平津学联为核心的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在燕京大学体育馆成立,通过了南下扩大宣传的决议案。董毓华任南下扩大宣传团总指挥。

1936年2月21日,董毓华由北平入天津,以北洋工学院学生的公开身份,活动于天津各大、中学校之间。   

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到天津后,通过中共河北省委找到了董毓华,向他了解了“一二·九”以后平津地区学生运动的情况,并决定在“有党的工作基础,便于联系华中、华南,而城市较大,又有租界,便于掩护”的上海建立全国性的学生和各界抗日救国团体。   

3月中旬,董毓华受中央北方局委派,同北大学生代表刘江陵赴沪,负责筹建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并负责酝酿和推荐出席国际学联和国际和平代表会成员的名单。   

4月,董毓华与刘江陵组织平、津、沪、杭四个地区的学联代表,在无锡风景区秘密举行了全国学联筹备会第一次会议。5月29日,全国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终于在上海园明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教堂成立,董毓华被选为第一任执行主席。   

董毓华在完成“全国学联”与“全国各救”的筹组任务后,于1936年7月受中央北方局调遣,回天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特派员,并兼任中共驻天津党政军办事处负责人。  

1937年2月上旬,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华北联络局成员的董毓华,经过艰苦的工作,把平津各界救国会扩大为7省2市的华北各界救国会,他任党团书记兼华北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负责人。

为进一步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董毓华随即领导创办了《救亡报》、《学生呼声》等公开半公开的刊物,并组织宣传队、戏剧团、歌咏团、下乡工作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同时,他还领导和参加了多次罢工、请愿、游行和抵制日货的斗争,逐步组成了华北地区的工、农、商、学和知识界、职业界、青年服务人员等各自的救亡团体,使华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更广泛地开展起来。   

1938年初,中央北方局正式决定发动全冀东抗日大暴动,成立了以萧克同志为司令员的冀察热挺进军。与此同时,董毓华按中央北方局和河北省委意图,在天津主持召开“华北武委会”军事会议,郑重讨论安排了7月16日以冀东13县以及开滦矿的广大领域同时举行抗日大暴动的事宜。   

会后,董毓华即受中央北方局委派,以“华北武委会”委员、党团成员、军事部部长的身份,奔赴冀东,深入北宁路南人数最多的民团高志远部,加强其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导工作。

经过董毓华的不懈努力,滦县陈字寰的联庄武装与高志远武装合二为一,形成了有17个总队、4万余人的抗日武装力量。高志远任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董毓华为政治委员。   

1938年7月11日,董毓华与高志远等直接领导的抗日第一路主力军,在滦县的大李庄和马城一带起义,连续攻克了大李庄、汀流河、徐家店等地,队伍扩充了5000余人。

与此同时,董毓华派陈绍昌等出面交涉,将丁万有、韩立平的起义队伍改编成冀东人民抗日联军昌黎支队,号称“抗日第十路军”,攻占了昌黎、滦县两县城。之后,董毓华与高志远等又在第五、第九和第十总队的配合下,攻克了乐亭县城。   

此次冀东抗日大暴动,是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在中共河北省委领导下,经过董毓华等将近一年的酝酿准备发动起来的。

自7月7日首义至8月底,参加暴动者20余万人,真正形成工、农、商、学、兵各界联合抗日的全民性斗争,使冀东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扩大,拥有150万余人。冀东抗日联军也因之发展到39个总队,10余万武装,有力地配合了华北及全国的各个抗日战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刘少奇曾高度评价冀东暴动,说“这是一次很值得研究的人民抗日大起义”,“这是真正地发动了几十万群众来进行反对日寇汉奸的武装斗争”,为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挺进东北的前沿阵地奠定了基础。   

冀东暴动后,根据刘少奇的指示,董毓华参加了由八路军四纵队与冀东抗日联军于8月下旬在遵化铁厂召开的联席会议,他就暴动形势和如何加强军政建设,建立全盘工作秩序等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会上决定成立冀察辽热行政委员会,从事抗日政权建设,董毓华被推举为行政委员会主席。  

9月下旬,日军从天津、东北调动大批军队,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疯狂扑向冀东地区,企图将冀东抗日武装一举歼灭,董毓华奉令率领冀东抗日联军向平西转移。在他的正确指挥下,这支部队终于战胜了千难万险,于10月底胜利进入了平西根据地。

之后,他又接受了对冀东抗联部队的整训任务。他针对部队的实际情况,扎实地开展政治教育,狠抓军事训练和游击战术的学习,使部队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迅速增强。整训结束后,董毓华被中共冀察热军区委员会任命为冀东抗日联军司令员,仍兼政治委员。   

1939年1月,中共河北省委撤消,成立了中共冀热察区委员会,董毓华任秘书长。   

3月,白乙化率领的抗日先锋纵队与冀东抗日联军会师,合编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董毓华任司令员,白乙化任副司令员。4月,日寇向宛平进犯,联军勇猛出击,经过10余小时激战,给敌以严重杀伤,夺得了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合编后的首战胜利。   

随后,董毓华受刘少奇指派,代表冀热察区党委,和区党委组织部长吴德一道前往延安,参加中央召开的党代表会议。会后,他到冀东考察了解那里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并向冀东党组织传达了中央会议精神,其后返回平西。   

董毓华为贯彻落实党的洛川会议精神,从1937年夏以来以“过人的组织能力与宣传天才,聚精会神地去发展和整顿抗日联军,提高联军军事素质与加强联军中的政治工作”,使这支部队到1939年夏迅速发展为9个军区、30个支队,几十万人,成为“抗日的劲旅”。随之,这支“抗日的劲旅”逐步补充到我八路军主力一一五师林彪部、一二〇师贺龙部、一二九师刘伯承部和东进纵队陈再道等部。

对董毓华做出的杰出贡献,董必武曾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是“具有很高的雄才大略,是我党精干有为的年轻干部”。  

由于长期不息地履险奔波和浴血奋战,董毓华的身体积劳成疾每况愈下。1939年6月,正在前线抱病奋战的他,回军区卫生部医治,不料发生针剂的医疗事故,于6月中旬逝世,年仅32岁。

两天后,由平西军区司令部主持,在涞水县盘坡村为董毓华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萧克致悼词,并敬献了挽联:一见倾诚,推心置腹,共谋国家大计;三军仰止,怀德颂功,同悼民族英雄!姚依林送的挽联是: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从同志从兄弟终生缅怀。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