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主席当年给彭德怀写的诗,用一句话就写清楚了彭德怀的地位,也表明了彭德怀拥有在逆境之中力挽狂澜的实力。事实证明,毛主席的目光实在是高远,不仅战略目光高瞻远瞩,识人的本事也绝对是登峰造极。

彭德怀是真的厉害,当年带着西野的两万多人,硬是盯着胡宗南的20余万大军打。彭德怀不仅顶住了,而且还打了很多胜仗,沙家店战役中更是一战歼灭了6000多敌人,直接扭转了西北的战局。
要知道,胡宗南部因为地处偏远,所以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几乎就没什么损失,整体战斗力非常强。在占据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又有青宁二马辅助,却怎么也打不过西野,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彭德怀带兵打仗的能力真是厉害。
其实,彭德怀在红军时期就展示出了指挥作战的能力,出其不意打杨森部,绕过主力奔袭于都城等等,都是彭德怀的杰作。这是在彭德怀指挥西野牵制住胡宗南部之前,而在之后的抗美援朝中,彭德怀更是在众多军中名将无人挑头进朝鲜时,临危受命,第一个进入朝鲜,打得美军接连吃败仗。

且不说彭德怀的军事造诣和立下多大的军功,仅仅是这份敢带着拿“万国造”武器的志愿军入朝作战,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不害怕打败仗的魄力,就没辜负毛主席当年评价他敢横刀立马了。因此,陈毅当年谈粟裕和陈赓是军事新星,已经逐渐具备与彭、刘、林比肩时,会将彭德怀列在首位。
基于这些因素来看,彭德怀的军事素养极高,指挥作战能力超强,而且敢于打硬仗、打险仗,具有危急关头挽大夏之将倾的魄力和能力。但有一点就令人疑惑了,彭德怀既然打仗如此厉害,为何麾下却没带出来多少名将呢?西野走出来的名将数量,对比其他几个野战军来看,明显是少很多的。
陈毅的评价从1955年的授衔情况来看,十位大将之中,仅有许光达一人来自西野。这样的数量对于西野这样以小搏大的部队而言,实在是显得少了些,地方部队走出来的大将数量甚至都能与西野持平了。

再看上将的名单之中,西野走出来的上将人数占比就更少了。整整57位上将之中,西野走出出来的上将仅仅五位,这样的数量且不说无法和四野相提并论,甚至连二野都是西野的二倍。从这样的数量来看,西野走出来的大将和上将占比都没达到十分之一,对于彭德怀麾下的四大野战军之一而言,这样的数量确实显得有些单薄。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于这一点,陈毅曾经有过相关的评价,他的评价可谓是一语中的。陈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个是一野的底子太薄了,打不了打仗导致;另一个则与彭德怀的为人有关。
陈毅之所以评价这件事,主要是因为关于这件事他确实有发言权。早在1947年的时候,陈毅在一次去延安参会之后,并未立即离开。陈毅当时没着急离开,正是亲自去了一趟西野,实地对一野当时的状况深入了解一番。
陈毅之所以有此行,主要是此前听了毛主席对西野的评价,让所有部队都向西野看齐。陈毅想知道毛主席为何由此一说,这才亲自去了西野,陈毅这一趟不虚此行,回来后对毛主席的看法深感认同,因为西野的情况让他也深感震撼。

西野不仅兵力不足,武器弹药更是匮乏,与华野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只以迫击炮炮弹的数量来对比,西野每门迫击炮的炮弹配备数量在5发到15发之间,最多也就15发了。反观华野的配备数量,直接达到了200发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最重要的是,即便是弹药如此匮乏的迫击炮,数量也是相当少。从西野当时山炮和迫击炮的数量来看,几乎可以说西野没有重武器,所以导致西野在历次攻坚战之中,都没能取得太好的战果。
往往在这种攻坚的硬仗中,西野没办法用重炮摧毁敌人的坚固防御工事,只能由战士们冲上去,和敌人正面肉搏,这也是西野在攻坚战时伤亡较多的原因。由于西野的武器装备差,兵力又处于绝对的劣势中,很难做到华野那种短时间集结局部优势兵力,自然也很难打出以少胜多的“神仙仗”。

西野不能打出奇制胜的“神仙仗”,也不能打正面硬刚的大规模作战,按照这种情况来看,西野在虎视眈眈的敌人大军面前,能够自保就已经算是赢了,能够打出这么多场胜仗,自然是了不得的战绩。但是这样的战绩摆在台面上,却没办法对评衔提供太多的助力,这是西野名将少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彭德怀的为人风格又是另外一个影响西野出名将数量少的原因。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彭德怀当时是负责评定军衔的关键人物,在评定军衔的过程中,不仅做到了公平公正,甚至在涉及西野将士评衔时,几乎全都可以给调低了。
彭德怀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一视同仁,即便是自己的亲侄子彭启超,本来应该评上尉军衔,结果被评了中尉军衔。彭德怀的做法,直接引起了侄子的不满,两人当面锣对面鼓的谈了这件事儿。彭德怀的脾气很大,当场批评了侄子,认为他参军的追求有问题。

但彭德怀冷静下来以后,却还是跟侄子解释了一下。彭德怀认为,自己是这次评衔的重要人物,若给侄子的评衔偏高会不服众。彭德怀还特意告诉彭启超,不仅他的评衔调低了,所有西野的将士也都调低了,彭启超这才理解了彭德怀的苦心。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就连许光达的评衔也曾被彭德怀建议调低过,甚至许光达自己都主动提出调低军衔,但最后没有被批准。不过,许光达此举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称赞他是一块照出了共产党人的明镜。
事后,许光达又提议调低自己的工资,最终得到了中央的批准,成为大将之中唯一拿五级工资的人。基于西野当时的艰难处境和肩负的任务特殊性,以及彭德怀胸怀国家的处事态度,令西野的将军评衔偏低,数量也少,却更加体现出彭德怀的高尚和西野将士们的高尚风格。
副总司令,前敌总指挥,除了朱老总,都是他的兵
彭总一心为公,从无半点私心,正直且敢言,应当千古流芳!
彭老总是真正的英雄!!!
彭总,军人楷模、将帅榜样!
西野经常打几乎是无米之炊的战,实在难啊。。。。。。
顺境林,逆境粟,绝境彭。每次绝境作战都是彭总指挥,论身体素质和战斗意志,彭总绝对铁人!
永远的彭大将军 敬礼
公正服人心
抗战时期第八路军副总指挥,解放战争时期副总司令,而此时总指挥和总司令是朱老总,所以这两个时期,除了朱老总,其他都是他的兵没毛病;另外带领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打出中国人民的底气,打出志愿军的军魂,彭总威武,彭总千古🙏🙏🙏
一生耿直,一心为民!
彭总一辈子大多数都在打逆风局吧,也就解放后期打的逆风局少点
参加抗美援朝是开国将帅的优势!西野人少是短板,而且基本上还在建设新疆(地旷人稀)!
粟大将在华中、华野时,周围的强敌更强悍,武器装备也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怀大局,吃大苦,耐大劳,一定程度上也吃大亏!历史不应该忘记彭总这样甘于吃亏,甘于委屈自己的硬汉子!他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西野兵力数量少,自然将领也少。
彭帅千古,民族英雄万岁,志愿军万岁。
彭是副总司令,野战军将领都是他的手下,包括那些元帅,除了朱老总。
小便是历史小白!八路军副总指挥,除了朱德元帅,8大元帅都是彭总下级。西北野战军改编后是第一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野战军司令兼政委。竟然说手下没有名将。
西野不能打仗,三分之一的国土是西野解放的,兵力最初只有3万后面华北加入才只有30万,还是在贫瘠之地的西北。能养活就不错了。
彭总,打满全场,朝鲜战场一挑十七国,打出东大轻步兵巅峰之战
彭总打仗勇敢
致敬彭总
因为将军都是彭总带出来的
你也不看去了多少人
人口经济分布从来都是西轻东重,作战范围巨大又没有帮手。。场场都难打
陈赓是新星?要知道陈赓可是比林彪资格老呀,只不过陈赓长期在敌后工作,后来转到一线部队,军功不如林彪而已。
红五军军长,红三军团军团长,一方面军副总指挥,陕甘支队总指挥,八路副总指挥,解放军副总司令,除了朱老总,哪个不是他的部下?
华野的重炮也是缴获的国军的呀,除了四野有老大哥给枪给炮,一句话关内的部队要想装备好,必须要会打歼灭战,否则你缴不到对方的装备,这点粟裕玩得最好。四八年之前,一二四野整建制歼灭的军级部队,加起来都没三野多,这点就能看出来粟裕有多牛逼!
红三军团出了一百多将军
最艰苦最难的仗基本都是彭总打的
你要看红军时期,他直属部队,有多少大将,看解放战争,开端,一野就两万人,还被胡宗南二十几万人不停的围剿。但是军队还是,其他几只部队解放战争哪个不是二十万军队起步。而且根据地战略空间大,比西北可用资源,人力,多,形式比西北强太多了,最后还是从其他部队调了一些去一野,才横推了西北。
彭打仗勇猛,很少讲计谋,手下就难学到什么东西了
先有西野顶住了胡宗南,才有刘邓下中原,才确保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进而解决了长江以北的问题
西北军不就是陕西甘肃吗!我们山西是华北应该属于二野吧
粟裕七战七捷,三万对十二万同样人不多,歼敌五万三。换作别人,除了毛主席,没有几人能打。
顺境看101,逆境看502,绝境看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