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省市之间的区域划分都是有一定的行政标准,不是随随便便区分的。因为每个地方的都有自己的底蕴,不仅要考虑城市的历史背景,也要照顾当地百姓的情绪,更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种种因素有很多。今天,咱们就来说一下,河南与安徽之间的换地,喜欢文章内容的,可以点点关注,有其他想法的,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互相探讨学习。
河南与安徽之间的换地是什么情况呢?首先先来了解下两座城市的背景。
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郑州,位于中国中部,古时候的“中原大地”指的就是这里,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99365519人。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市,21个县级市,83个县,53个市辖区,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
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构成;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
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描述为人牵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安徽,简称“皖”,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合肥。总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6102.72万人。安徽省下辖16个省辖市,有9个县级市,50个县,45个市辖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华东地区,东连江苏,西接河南、湖北,东南接浙江,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濒江近海,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经济带,内拥长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地势由平原、丘陵、山地构成;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经济、文化和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有着历史和天然的联系。安徽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
这么两座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又是怎么出现换地这种事情呢?河南又是为什么会将200多个乡村,划给安徽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河南与安徽之间的换地情况不止出现了一次,建国之后一共出现了三次换地划分。
第一次是在1952年,当时的皖北行署区、皖南行署区被合并,重新组成了安徽省。与此同时,被安徽代管了3年时间的永城县,还给了河南省商丘专区。永城县还给河南省的时候,安徽省的雨亭、新兴两个乡镇,总计11个乡村,也划入了河南省商丘专区管理。与此同时,安徽省霍邱县孙戚乡下辖的各个村庄,划入了河南省固始县管理。霍邱县三河尖镇和桂庙乡下辖的各个村庄,划入了河南省淮滨县管理。为了弥补安徽省,河南省固始县新街乡和花园乡下辖的各个乡村,划入了安徽省霍邱县管理。
到了50年代中期,两地之间的第二次区域划分开始了,1955年,安徽省阜南县的7个乡村,划入了河南省淮滨县管理。作为回应,河南省淮滨县的100余个乡村(包括了桂庙乡、邬岗乡、王小围乡、胡庄乡、栏杆乡、台庄乡、范住乡等大片地区),划入了安徽省阜南县管理。1956年,安徽省临泉县的3个乡村,划入了河南省项城县管理。河南省项城县的6个乡村,划入了安徽省临泉县管理。
60年代中期,河南省与安徽省第三阶段的区划变迁开始。1965年,安徽省砀山县的6个村庄,划入了河南省夏邑县管理。随后,安徽省萧县的5个乡村,划入了河南省永城县管理。作为回应,河南省永城县的55个村庄,划入了安徽省萧县管理。
自打这三次之后,河南与安徽也算是彻底消停了,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换地情况,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轮廓,据统计,就这三次划分的10多年里,安徽一共有140多个村庄划入了河南,而相对应的,河南也有200多个乡村并入安徽。俩家也是好兄弟,而且安徽北部地区的口音,与河南很是相似,包括一些风俗习惯,这些都是有原因的。
以上便是本期的所有内容了,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点关注,更多有趣好玩涨知识的事情,定期分享给大家,欢迎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分享探讨,咱们下期见。
划来划去没一点卯用,身份证还得换,想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