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届“主宾国”到连续五年稳步参展,瑞士通过消博会这一平台,持续深化与中国在消费、创新、投资等多领域的联系,也展现出对中国市场的持续信心与长期承诺。
在本届消博会期间,瑞士驻华大使馆参赞周宏瑞(Joël Saurina)接受了《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深入解读瑞士参展亮点、中瑞经贸关系新动态,以及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带来的新机遇。
在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当下,中瑞之间以稳定、开放与合作为关键词的经贸关系,或将成为推动区域合作与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样本。
稳定参展,深耕中国消费市场
“我们连续五年来到消博会,从未缺席,这种稳定本身就是一种承诺。”周宏瑞介绍称,此次瑞士官方展团共有9家参展商向观众展示11个高端瑞士品牌,覆盖化妆品、健康生活等多个领域。
“瑞士不仅有雪山与手表,同时也连续15年被评为全球最具创新力国家。我们也希望通过展台,呈现传统与创新并存的瑞士形象。”
周宏瑞特别提到,消博会是瑞士品牌直接面对中国消费者、寻找经销商的重要平台。“例如,一些首次参展的企业会观察客户反馈,评估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能;已有经销网络的品牌,则借此扩大曝光与市场份额”。
中国市场依然具有战略吸引力
周宏瑞坦言,尽管全球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中国市场对瑞士企业依然具有战略意义。
据统计,当前约有1000家瑞士企业活跃在中国,雇佣中国员工超过20万人,“第一家中外合资工业企业就是由瑞士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创立的。几十年来,瑞士企业始终与中国市场紧密相连”。
他指出,中国消费市场不断走向成熟,消费者对高质量、可持续产品的需求日益上升,恰与瑞士制造优势相吻合。“当然,中国市场复杂且庞大,瑞士企业进入前必须进行详尽的尽职调查,并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周宏瑞强调。
自贸协定加速双边贸易增长
在谈及中瑞经济合作的制度支撑时,周宏瑞提到了2014年生效的中瑞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签署的首个自贸协定。过去十年,双边贸易出现显著增长,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成果”。
面对全球“去全球化”趋势抬头,周宏瑞认为,自贸协定依然是促进贸易、增强市场可预期性的有效工具。“瑞士是一个小而外向型的经济体,我们坚信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价值”。
海南自贸港建设释放新机遇
今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目标实现的关键一年。作为“自由贸易”的坚定倡导者,瑞士亦密切关注这一政策进展。
“我们欢迎任何支持自由贸易的举措,并正与海南方面保持沟通”。周宏瑞介绍,瑞士贸易与投资署已与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并接待了海南省政府代表团访问瑞士,与当地企业交流。
“对瑞士企业而言,海南不仅是展示品牌的窗口,也可能成为辐射中国大陆市场的跳板。”他表示,“关键在于这些政策能否为企业进入中国其他地区创造更大便利。”
创新合作空间广阔
谈到中瑞未来合作前景,周宏瑞再次强调“创新”是关键词。“无论是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还是绿色制造方面,瑞士企业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而中国政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明确战略。两者结合,合作空间广阔”。
他指出,挑战也存在,特别是来自本地创新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也是一种正向推动——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足。”他说,海南在推动创新生态方面也展现出活力,瑞士企业应当关注这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