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违法:李嘉诚更大的麻烦来了!

妙手物天 2025-04-01 04:20:15

一场价值 228 亿美元的港口交易,将 97 岁的李嘉诚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当长和集团宣布将 43 个分布于 23 国的港口资产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时,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行为,实则触动了中美地缘博弈的敏感神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一纸审查公告,不仅让交易陷入停滞,更揭开了资本逐利与国家安全的深层矛盾。

01、法律红线:三重法规构筑的监管屏障

此次交易触碰的法律边界清晰可见。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六条,经营者集中达到法定标准必须依法申报。长和与贝莱德 2024 年在华营业额均超 4 亿元,全球合计突破 100 亿美元,完全符合申报条件。但交易方刻意规避审查的行为,已涉嫌违反法律程序。更值得关注的是,反垄断二司明确表示,境外交易若对境内市场产生竞争影响即可启动审查,这为监管部门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新颁布的《反外国制裁法》成为关键利器。该法明确规定,对外国的歧视性措施可采取反制手段。贝莱德作为与美国政府关系密切的资本集团,其收购行为极有可能成为美国实施 "长臂管辖" 的工具。一旦交易完成,美方完全可能通过港口控制权对中国商船实施歧视性收费,这种潜在的经济胁迫行为,正是法律重点规制的对象。

《国家安全法》第三十一条则直指核心。巴拿马运河港口作为全球航运枢纽,掌控着中国 21% 的海运贸易量。这些港口的 RFID 系统记录着中国船舶的航行轨迹、货物种类等敏感信息,其控制权旁落将直接威胁国家数据安全。正如美国频繁以 "国家安全" 为由打压中企,中国同样有权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02、战略陷阱:地缘博弈中的航运命脉

巴拿马运河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这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黄金水道,承载着全球 6% 的海运贸易量。中国作为运河第二大用户,每年通过运河的贸易额超过 6000 亿美元。一旦美方掌控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完全可以通过提高过路费、限制停靠时间等手段,直接影响中国与美洲的贸易往来。这种 "卡脖子" 风险,与美国近期对中国海运加征高额费用的举措形成战略呼应。

贝莱德的特殊身份更增添了交易的敏感性。作为管理 10 万亿美元资产的金融巨头,其高管团队与美国政界深度交织。公司 CEO 芬克曾多次与白宫高层密谈,甚至在交易期间专程拜访特朗普政府。这种政商联动的模式,让人不得不怀疑交易背后存在政治操弄。正如香港《大公报》所言,这是 "递刀子" 式的资本投靠,将国家战略资源拱手相让。

交易时机的巧合性同样令人警觉。特朗普政府在 2025 年初密集出台对华海运限制措施,贝莱德的收购行动恰在此时启动。这种 "政策铺垫 - 资本接盘" 的节奏,与美国构建 "去中国化" 供应链的战略高度契合。一旦交易达成,美国将掌控全球 10.4% 的集装箱码头吞吐量,形成对中国海运网络的包围态势。

03、资本迷途:短视逐利的代价与觉醒

李嘉诚 "在商言商" 的辩解,在国家安全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从 2013 年至今,长和系累计抛售内地资产超 4000 亿港元,将 80% 的资产转移至欧美。这种 "去中国化" 战略,与其说是商业选择,不如说是对国家发展的战略误判。此次低价抛售核心盈利资产,导致市值蒸发 780 亿港元,更暴露出资本短视的代价。

历史的镜鉴不容忽视。近代中国买办阶层的教训犹在眼前,那些依附外国资本的代理人,最终都沦为民族利益的牺牲品。李嘉诚家族全员持有加拿大国籍,商业决策中枢西迁的现实,让人不得不警惕其资本版图的 "去中国化" 倾向。这种选择不仅损害国家利益,更将企业置于地缘政治的风口浪尖。

面对监管压力,长和系的 "暂缓签约" 不过是权宜之计。港府的约谈、反垄断审查的启动、国企合作的暂停,一系列组合拳已表明国家维护主权的坚定决心。正如外交部所言,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胁迫。在国家安全面前,任何资本游戏都必须止步。

这场港口交易危机,本质上是资本逐利与国家利益的深刻冲突。当跨国资本试图突破法律与道德的边界时,国家机器必然会启动防护机制。对于李嘉诚而言,97 岁的高龄不应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在历史的天平上,再多的财富也无法称量民族大义的分量。唯有认清大势,回归正途,才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为企业和家族留下真正的商誉遗产。

0 阅读:0

妙手物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