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终焉!那些立下寒假读书Flag(目标)的同学“打脸”了吗?

扬眼 2025-02-12 20:26:53

在刚刚结束的寒假前期,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近180名学生,跟随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曹勇军等老师选了一批寒假心意好书,列入了假期读书计划。如今,2025春季新学期即将开学,那些在寒假伊始立下读书Flag(目标)的同学们完成度如何?对自己精心挑选的寒假必读好书是否满意?寒假期间,他们的读书经历是“打脸(指在各种事件中,说了某句话或扬言做某件事后却没有履行的尴尬)剧”还是“爽文”?2月12日,记者采访了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多位学生,听听他们与假期读书这件事的“爱恨情仇”。

“汗流浃背”,被不同程度地“打脸”

多数同学的读书进度未达预期

“汗流浃背了……这本我还没看,让我先偷偷看两章?”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一学生王佳怡原定寒假要读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到灯塔去》,结果由于优先看了更早买到的《孽子》《写在身体上》和《鳄鱼手记》,导致这本书还处于“未拆封”的状态。立下Flag要看的书,却始终没能读完的感觉实在令人懊恼,王佳怡感慨:“建议寒假延迟两个月,好让我看完所有想看的书!”不过,她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下次的读书计划就从新学期开始!为了预防被再次‘打脸’,这次决定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强迫自己读一本书必须十五天内还掉。”

被“打脸”的不止王佳怡一个。“当初买了好几本书,信誓旦旦地想着寒假多读一读,但最终还是有些‘打脸’。”高二学生彭丽雲告诉记者,紧赶慢赶只读完了两本书,一本刘亮程的《大地上的家乡》,一本丁立梅的《等待绽放》——好在,这两本书都达到了她对“一本好书”的期待。“刘亮程《大地上的家乡》书名里‘家乡’这个词很吸引我,他书写山川河流与广袤土地,描摹大地之上的人与万物,让我感受到自云苍狗间生命的厚重。”彭丽雲说。

当然,同学们虽然被不同程度地“打脸”,但是秉持“该放过自己的时候就适当放过”的心态,也收获了一些意外之喜。高二学生李雨霏抱着“随意看看网红书”的心态,翻开了蔡磊的《相信》,但是通过阅读,发现这是一本“渐冻症患者”坚强面对苦难,能让人潸然落泪的好书。此外,高二学生时欣玥也完成了计划之外的《生长的宇宙》一书的阅读,进而采访到了小说的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王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科幻文学不仅能探讨宏大主题,也能细腻描绘家庭故事。”她提到,寒假重读《三体》使她只完成了60%的阅读计划,在读书一事上,总感觉计划赶不上变化,未来也希望能够随性一点地去读书。

读书计划的制定切忌“贪多”

纸质书对阅读有一定敦促作用

“完不成读书计划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曹勇军老师对孩子们没有完成读书计划一事表示非常理解,“但是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孩子们还是缺乏制定读书计划的经验,有些‘贪多’了。”曹老师表示,自己当年大学时,每个寒暑假也是拎一大包书回家,开学又灰溜溜地把一大堆没有读完的书原封不动地带回去了。若因此出现心态上的受挫,一方面要反思,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悦纳自己的不完美,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何为“读书的收获”,健康地读书。“读书的收获不一定非要是书上的勾画圈点,摘抄了多少名句,做了多少笔记等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收获。读书过程中,思绪的飞扬、视野的打开、心智的滋养……这种‘摸不着’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曹勇军老师提醒同学们,没有深度体验的阅读是失败的阅读,不要为了完成读书计划而囫囵吞枣。

在采访中,不少同学向记者表示自己对阅读纸质书的喜爱甚于电子书,纸质书的“存在感”比电子书强烈,往往在无形中敦促着自己去阅读。对此,曹勇军老师为同学们竖起大拇指:“阅读纸质书,可以用笔来引导思考,牵引着我们进入更深的阅读。可以说,纸质书所带来的这种深阅读,在信息日益碎片化的时代,对孩子们的成长非常有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贺东婷

受访者供图

校对 盛媛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