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风胜则痒,又讲湿毒作痒,又讲小汗发不出来身必痒。可见,瘙痒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性情急躁心急生风动血的;一种是饮食肥甘厚腻口无禁忌的;还有一种是养尊处优不爱运动发汗的。
治湿痒黄金二药——地肤子、白鲜皮
扫帚苗这东西,儿时便对其印象颇深。这种野菜在路边、田里、山下、屋前,有土的地方就能见到它,生命力十分旺盛,茂盛者可长及人高。干啥用,扎扫帚用,及长成砍割,干后其茎如铁骨,梢又极其柔韧,故可用作扫帚,极为耐用。
鲜嫩的扫帚苗能做出各种美食,它还是老中医非常青睐的中药,能治疗多种疾病,中医常说:扫帚苗是舌尖上的中药。虽然它是一种野菜,但中医上把它当成一款良药,治疗皮肤病的良药,像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红肿等各类皮肤疾病,效果都很明显,可以说,它是皮肤病的天敌。
扫帚苗的子即为地肤子。《药性赋》上说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它是种子类的药,为什么能够走到皮肤去治病呢?
因为这地肤子是蓼科植物,带有一股特殊的味道,所以能够辛开散表,但它又是苦寒的种子药,所以它走到表后,因为足太阳膀胱经主表,这时它就能够撤肌表湿热,下出膀胱。开膀胱水道,使尿去痒止。
《本草述》载,“地肤之味,始微甘而后纯苦,且其气寒,应属清热之剂。”
《本草求真》载,“至书所谓益精强阴,非真具有补益之能,不过因其热除,而即具有坚强之意耳。”
《本草乘雅半偈》中讲,地肤子之功,上治头而聪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气疝,外去皮肤热气,而令润泽,服之病去,必小水通长为外征也。
原来地肤子在人体皮肤之中是这样走的,它能以奇特的辛味进到肌表,把风邪开散出去,并运用它种子苦寒肃降之性,把湿热血毒,收到膀胱来,通过加大排尿排泄出体外。
这样浊阴不在肌表,能归浊道,所以皮肤湿疹瘙痒自去。
有个人吃完海鲜后,双手臂瘙痒,而且还有些水泡,尿黄尿赤。
明显浊阴不降。浊阴在肌肤则痒,在心则烦,在胸胃则痰浊多口臭,不管在哪里,总之要令浊阴归浊道,使浊阴出下窍。
那么用什么药来使皮肤中的湿毒浊阴能够归到胱肠排出体外呢?
就给他用上两味药,地肤子配白鲜皮。
为什么要配白鲜皮呢?
白鲜皮,它的根皮去掉了栓皮是白的,白是它的颜色,鲜是它的气味。好像这个根皮挖起来以后它有一个羊膻味,羊身上那种特殊的气味,所以把它称为白鲜皮。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又叫做羊鲜草。
所以这个鲜字呢一般没有草字头,但是在现代的中医文献当中,很多人也是画蛇添足,人为的加上草字头,有失原意。这个“鲜”是指它特殊的不良气味。
白鲜皮在皮肤病方面用的比较多,主要是它能够清热解毒,能清热燥湿,但是主要是外用,局部洗,治疗一些湿热,或者热毒引起的皮肤病。而且白鲜皮走皮,又能利胆退黄,清热止痒,地肤子走膀胱,可以把湿痒毒浊撤下来,通过膀胱水道排出体外,这样浊去一身轻。
地肤子、白鲜皮各50克煎水熏洗,这两味药都能清热止痒,它们是治皮肤湿热瘙痒的黄金搭档,可以独当一面,也可以加到辨证方中去强强联合。
地肤子、白鲜皮这一对黄金搭档我用了30年之久,对于湿热导致的皮肤瘙痒,但见尿黄尿赤,皮肤湿痒者,用之无不应手取效。
哇。中医真好历害的从根治愈。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更有不去解決药量如何來而怪别人提出药量如何來,搞的中医不知道如何來那才天经地义,知道如何來才叫十恶不赦。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中医竞然有连医者父母心指急病人之病痛都不知道。还能拿钱财为医者父母心,更有中医连药量如何来的前提是药有效都不知道,搞得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药量。在真是人间之极品.)
皮肤瘙痒,地肤子,白鲜皮,黄连,煮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