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基建,耗资千亿的世界第一大桥没用?港珠澳大桥带来了什么?

江畔雨落叶 2025-01-21 14:04:42

2018年,我国耗资千亿的港珠澳大桥完全竣工,这座桥成为了世界历史上历程最长,海底隧道最深的跨海大桥。它东连香港,西接珠海澳门,是集桥梁、岛屿、隧道为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被誉为现代七大奇迹之一,那这样一座超级工程师如何在近百米深的海底修建,耗资巨大的基建项目又能否带来相应的收益?本期内容将带大家了解关于港珠澳大桥的来龙去脉。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港珠澳地区已经是我国经济贸易最繁荣的地区,珠海作为第一批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更是有得天独厚的政策条件。虽然当时香港澳门还未回归祖国,但我国已经未雨绸缪,计划建设出一条连接港珠澳三地的跨海通道,联合三地优势,全面打造大湾区经济圈。不得不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带动全国经济繁荣的魄力真是不可小觑。

2014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将港珠澳大桥定位为,桥梁、岛屿、隧道三位一体的立体跨海工程,其中岛隧工程为大桥的控制性工程,工程范围主要包括城管隧道、人工岛、结合部桥,具有项目社会关注度高、三地政府共建共管、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工程水域通航环境复杂、安全管理难度大等特点。整个工程穿越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环保要求严格,设计使用寿命一百二十年,采用两个离岸人工岛,实现桥隧转换,超长深埋沉管隧道,为当今世界同类工程中综合技术难度最大的工程。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且听小编来分析一二。整个工程跨越的伶仃洋地区,作为珠江流域最大的喇叭形河湾口,它连接这广东、香港、澳门等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水面上承载着各种船只,据统计,该区域上千平方公里的水域内,每天有近4000艘船只经过,而天空上更是有许多飞机的航线途径。

更重要的是,规划路径中,还必须得经过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保护区。为了避免影响水面交通并保护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中国设计师大胆创新,决定建立六点七千米的世界第一海底隧道。

而作为基建狂魔的中国是如何克服核心难题,深不见底的海底修建隧道的呢?隧道建设的第一站,就是要以最快速度在海中建起离岸人工岛,可是我国在建造外海人工岛的技术积累几乎是空白,修建人工岛的基础要在百米深的海底修建基座,面对一片空白的领域,我国技术人员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难题。

人工造岛常用的方法是砂石回填,但是造价高、工期长,明显不适用于工期紧迫的港珠澳大桥,于是,我国施工人员另辟蹊径,采用圆筒围岛的方式:

先从陆地上制造了120个钢筒,通过船只运送至目标水域并将其固定于海床上,然后将围起来的部分中的水抽掉,再进行填土造岛,这样技能避免过度开挖造成的生态影响,又能大大缩短工期,节约成本。

造好了人工岛后,最大的问题来了,那就是对海底隧道的开挖以及贯通。要知道,整条隧道长6700米,最大深度也达到了地下40米,这种规模无论是长度还是深度,在世界上都是史无前例的。而我国作为基建狂魔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的工程队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后,决定采用沉管对接的方式进行施工。隧道沉管段长5664米,共33节,标准管节长度180米,采用节段式,管节横断面为两孔一管廊形式,主体结构采用混凝土自防水,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5,抗渗等级为P12,节段接头防水采用,可注浆钢边止水带及欧米伽止水带,管节接头防水采用姬娜止水带。

方案确定好后,施工船在海床上浅挖出沟槽,然后将预制好的隧道沉放置沟槽中,再进行水下对接。看似简单的操作,却对安放和对接的精准要求极高,沉降范围控制要在十公分之内,基槽开挖误差范围不超过50公分。加上深海暗流、风高浪急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其难度我们很难想象。

我们还专门研发专用清淤船进行基槽清淤,控制基槽底部海水熔铸小于每立方米1.026吨,采用深水送桩工艺打设支撑桩,采用促桩打设工艺打减沉桩,控制桩顶高程偏差小于50毫米,集成开发平台式碎石整平船,进行碎石基床平整,控制基床平整度小于40毫米,就是在这样高精度高难度的条件下,我国出色的完成了施工中最艰难的部分,并且还能做到隧道一百二十年内滴水不漏。

不仅如此,隧道每隔500米就设有停车区,并装有摄像头和紧急电话,每隔二百四十米也有逃生通道,管理人员也会在救援平台二十四小时值班,即使万一隧道意外漏水,也能保证生命安全。

而就是这样一个宏大的工程,从提起到落地经历了九年时间,总耗资更是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钢结构桥梁,这里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最大断面的公路隧道,这座桥,几乎是代表了现在人类建桥的最高水平。

这本来是中国的骄傲,可是最近却被国外媒体质疑,说这是一座最没用的桥,这座桥耗资千亿如今却是无人问津,桥梁通过的车辆稀少,建桥时说能融合三地的经济,现在也不见成效,我们建这座桥,难道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示我们强悍的建桥技术吗?

对此,小编只想对这些质疑的声音说一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实绝大部分人都没有看到,港珠澳大桥背后的战略意义。车流稀少的原因主要是在于繁琐的通行手续,上桥的车辆有严格的要求,出行的人需要有资格,还有较高的过桥费。大家发现没有,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人为限制的,如果真要解决这些问题,难道比建造港珠澳大桥还难吗?

显然不是,而是我国还需考虑更多的现实问题,比如桥梁全面开放后,对港珠澳地区的航运码头,甚至房地产业等一系列领域,会造成不小的冲击,这些领域的从业人员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转型,那么必然会导致大规模的失业问题。这在短时间内,不仅起不到促进发展的作用,而且还有可能会成为麻烦。

第二如果开放私人车辆,那难免会造成三地人口的巨大流动,如果是去旅游还好,但是如果去去找工作定居,对三地都不是什么好事情。第三这种人员流动的巨变,会让楼市等民生项目不稳定,要知道港珠澳大桥修建完成以后,从珠海到香港澳门,时间不会超过90分钟,这个出行距离,完全在工作通勤的范围之内。

相比香港天价的楼市,珠海的房价就显得太低了,到时候很多在香港工作的没房一族,肯定会潮水般的涌入珠海。香港的房价降了没什么,但是珠海的房价却会出现暴涨,甚至会带动,整个珠江三角洲的房价出现波动。

这样一来,本来是一项利大于弊的民生工作就会变质,而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人为干预,提前限制港珠澳大桥的作用,给三地一个过渡的时间和空间。正是在国家这样的宏观操作下,一些目光短浅的人由于看不明白,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各样抹黑的声音。

中国亏钱也要做的基建工程可不止这一个,高铁一年亏损四到五个亿人民币,但我国的高铁里程依然在增长。高铁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就不用多说了吧,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加速融合,带来的是国家的高速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的基建目的在于以后,在于还没到来的未来。我们不在意一时的得失,为的就是在未来收获更多的成果。所以我们一定要看清问题的关键,不要人云亦云,等国家准备好了,等人民准备好了,港珠澳大桥所带来的的回报,一定会让国外那些人目瞪口呆。

0 阅读:2

江畔雨落叶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