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时,军长政委参谋长3人一起开会时遭遇敌机,2人牺牲参谋长建国后授上将,军长妻8年后方知

村人说史实 2025-01-25 07:55:24

1931年秋,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最著名胜利便是发生在兴国与吉安东固交界处的方石岭大捷。方石岭位于吉安青原区东固与兴国交界处,此地山峦叠嶂,幽谷迂回,溪水湍急,山泉飞流。山麓延于东固张家背、六渡坳和螺坑村,山峰耸于兴国的白石、贺堂,一条崎岖陡峭的山道形成一个隘口。

当时,老蒋坐镇南昌行营,调集23个师又3个旅,合计30万人,其构想是以包围赣南红军主力为目的,先集中兵力于左、右两翼,分进合击,左翼由南丰指向黄陂,右翼分由兴国及永丰指向黄陂;另以一部守备吉、泰、万、赣等地,防红军窜扰,歼红军主力于战场,尔后切断各地红军的联系,逐次“清剿”各个地区之红军。

红军采取策略是:避敌锋芒,诱敌深入,创造反攻条件,让敌疲惫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然后快速反攻。果然,自从第三次反围剿开始,敌人进入中央苏区之后的20多天里,一直在寻找红军主力决战,但屡屡扑空。这样在根据地来回折腾了两个多月,先后有多个师遭到歼灭性打击,还有各部也受到根据地群众和地方武装的袭击,苦不堪言,士气低落,而红军三战三捷,经过近一个月休整,士气更加旺盛。

为此,这些参加围剿的师长们不得不爱叹地承认,与红军作战,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进入根据地,红军处处明亮,我军则天天黑暗,甚至在报纸上也大声惊呼:东固不固,吉安不安。为此,蒋介石只得下令结束对根据地的围剿,实行总退却。就在此时,红军总指挥觉得是狠狠打击敌人,扩大战果的好机会,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略反攻开始了。

当时,敌52师下辖2个旅6个团,还有第九师余部计一万多人,计划从兴国经崇贤、东固向吉安撤退,红军侦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决定集中全力追击北撤之敌。连夜召开会议,决定在地势险要的方石岭设伏,要打一场阻击战。然后,调集各部对可能逃跑的敌人实施包围歼灭。

52师在后撤之时,担心会遭到红军的伏击,于是在大部队行动之前,派出一个排的兵力来到方石岭隘口茶亭担任警戒,前卫到达方石岭的时候是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他们根本没有看到这一带的红军活动,认为是平安无事地回总指挥部吃早餐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红军就赶到了,军长看到隘口茶亭竟然没有一个敌人的影子,便立即在隘口两边的山头布置火力,集中所有的机关枪封锁隘口。

等红军一切布置妥当约摸一个多小时后,52师大部队便浩浩荡荡地开了过来,一万多人的部队把峡谷挤得水泄不通,这条最宽仅有4米的地方,敌人挤得可谓是熙熙攘攘,正在这时,红军犹如天兵天将降临,埋伏在路旁两侧高地的红军指挥员一声令下,接着,暴雨般的子弹、手榴弹向敌人打去,一时像割稻子一样成片成片地倒下。师长一看中了埋伏,大叫不好,惊慌失措之际驱赶士兵拼命,然而一切都太晚了,人太多十分拥挤加上措手不及,红军又是居高临下封锁唯一的通道,两侧的山势陡峭,无路可逃,一时伤亡严重。

此时,红军创始者之一、红三军军长黄公略命令向敌人发起总攻,紧接着,红军嘹亮冲锋号此起彼伏,敌军从梦中惊醒,仓皇抵抗,企图向两翼逃跑。黄公略沉着指挥,红三军战士的各种火器一起发作。强大的火力网形成一个夹钳,把敌人狠狠夹住。黄公略也挥着驳壳枪猛烈地向着山谷下的敌人射击。肉搏战开始了,黄公略大喊:“同志们,冲啊!”千万个战士从临时挖掘的掩蔽体中一跃而起,发出冲天的喊声冲向敌人。

晨雾中人影憧憧,红军从四面山上向峡谷发起总攻,喊杀连天:“缴枪不杀!”口号声此起彼伏,山鸣谷应,山头上到处是飘动的红旗,敌人成了瓮中之鳖。陷入我军重重包围之中的敌人争相逃命,拥挤着向红军火力较弱,隘口东侧的逃窜。但此地有一处落差60余米的大瀑布,谷底是湍急的小河,两岸尽是悬崖陡壁。慌不择路的敌人不少都被挤下瀑布,坠入深潭,没死的敌人大多做了俘虏。

激战至上午9时许,全歼该敌,俘敌5000多人,缴枪4500多支(挺),敌第52师师长被俘后,化装成伙夫逃脱,但还有一股九师残部向富田方向逃循。为了全面肃清全歼第9师残敌,军长黄公略率部乘胜追击,他率领的部队部队赶到东固六渡坳,军长黄公略和政委蔡会文,参谋长陈奇涵三人,在六渡坳坳上一间民房召开了一次简短的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接下来对敌人的全面进攻。

红三军军长、政委、参谋长三位高层领导正在开会的时候,突然从空中传来一阵阵巨响,接着,三架灰黑色的意大利制造的道格拉斯飞机,已经贴着树梢呼啸而来,而大队红军从罗坑赶往张家背,正列队通过坳口,当年,国民党在第三次围剿时才使用飞机,这些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大多数尚不知道飞机为何物,正好奇地抬头仰望。

原来,当时南昌行营接到52师全军覆没,第九师也面临遭受同样的命运时,立即命令在南昌空军第三航空大队派出多架飞机进行空中救援,因为是第一次派出飞机袭扰红军。当年红军不仅没有飞机,也没有高射炮,更没有任何防空能力,更别说制空权的情况下,这些飞机就如入无人之境,对红军的杀伤力是非常之大、极具优势的。只要地面上发现红军的踪影,就毫不留情地进行狂轰滥炸。同时还超低空飞行对红军阵地用机枪扫射。

军长黄公略正组织军部开会的地方是六渡坳,是东固罗坑村与张家背村之间的一个坳口,距离东固镇有15里,距离兴国的贺堂乡也是15里,当年坳上有三栋房屋,其中有伙店、茶馆,是一个供商人旅行人打尖的小村落,当飞机对行军的红军进行扫射时,黄军长下令:“快散开,到树林里去隐蔽!”并大声命令士兵往路旁树林中隐蔽。“哒嗒嗒”,敌机鱼贯俯冲,指头粗的机关枪弹,在山坡掀起了一层层尘雾,黄公略中弹倒地。黄公略肋部中弹,子弹打破血管,当时离有医院的地方又远,红军缺乏止血器械,止不住血,虽然经过当时随队军医的全力抢救,终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才干卓著、风华正茂的黄军长年仅33岁。

黄公略,湖南湘乡人,他自幼聪明好学,尤爱兵法,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先后担任营长、团党代表、参与领导平江起义后,红五军分成5个纵队转战湘赣边界,部队赴井冈山黄公略则率余部留下来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创建了湘鄂赣苏区任支队长,挫败了敌军数次围剿。黄公略还总结了游击战的经验,写成一本《游击战术》的小册子,这是红军的第一本游击战术理论,堪称是红军游击战的创始人。成立红六军后任军长,为建设好这支部队,既抓军事,又抓政治,倾注了全部心血,成立红一军团时任红三军军长,在实行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千里转战湘赣和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中,他是中央苏区红军的一根顶梁柱,时时打头阵,频频传捷报。成为中央红军的一员骁将。

黄公略牺牲后,为了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优秀将领,临时中央决定在黄公略牺牲的地方修建“公略亭”;将红一方面军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将吉安、吉水两县的红色区域合并,命名为“公略县”。

黄公略在家时娶了一位妻子名叫刘玉英,她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清末的秀才,自幼就饱读诗书,有才华有见识。黄公略也是出身书香门第,不仅风度翩翩还颇具才干,两个人的婚姻称得上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黄公略虽然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军人,在战场上杀伐果决,但平时对妻子刘玉英却十分温柔体贴。他们两个人婚后经常谈论诗词,共话家常,日子过得幸福甜蜜。

黄公略为了实现帮助穷苦百姓寻一条生路的远大理想,参加了革命工作,开始了征战生涯,由于行军打仗凶险万分,无法带着妻子刘玉英。妻子知道丈夫胸怀大志,虽然心中万分不舍,还是默默替丈夫收拾好行囊,含泪送别丈夫远行。刘玉英就留在家里帮婆婆料理家务,替丈夫在公婆面前尽孝,每天祈求丈夫平平安安。

后来,黄公略在湘鄂赣苏区稍微稳定了一些,就派人将刘玉英接到了身边团聚。那是刘玉英最快乐的一段时光,黄公略忙着部队的建设,刘玉英就帮他做饭、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她也成为一位红军军嫂,等黄公略不忙的时候,夫妻两个一起吃饭,一起说说笑笑,生活得十分融洽,不久,刘玉英怀孕了,黄公略十分的开心,两个人一起想象着孩子长大的样子,想象着以后天下太平一家人幸福的生活。

黄公略妻子与女儿 黄岁新

黄公略女儿一家参观公略亭

然而,随着反围剿作战日益紧张,黄公略担心妻子是小脚行动不便,又不安全便让她先回老家等自己,以后有机会再接她和孩子团聚。夫妻临别之时商量即将出生的孩子取什么名字时,黄公略想了一下温和地说:“无论男孩女孩都叫岁新吧,寓意年年岁岁迎接新日子。”稍后又说:“不管是男孩女孩,以后都要读书上学,将来肯定用得着。”

刘玉英答应黄公略她一定会照顾好自己和孩子,也请黄公略千万保重。没有想到,两个人这一别,竟然成了永别。当她心心念念的丈夫黄公略,已经牺牲八年了,她悲痛欲绝地哭成了泪人。从未见过父亲一面的女儿岁新也已经八岁了。

顺便一提的是,军长黄公略牺牲时跟他一起开会的军政委蔡会文,几年后红军长征时留守苏区打游击,率部转战途中与敌遭遇,陷入重围,突围时身中数弹,伤重被俘被杀害。而另一位参加会议的军参谋长陈奇涵,曾在历次反围剿中立下战功,参加红军长征,抗战期间,历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抗大校校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战功卓著,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东固的公略台匾额

后来,黄公略烈士被授予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如今,在他牺牲之地的六渡坳,每逢清明等重要节日,都会有青少年来到这里,拜谒这位年轻的将领,人们伫立在山花簇拥、松柏如黛的黄公略烈士纪念亭前,眺望那巍巍青山,潺潺流水,耳听山风阵阵,林涛声声,禁不住心如潮涌。看到繁体字的“公略臺”匾额,虽然时隔近百年,老区人民依然对这位红军高级将领的无限怀念。

0 阅读:0

村人说史实

简介:讲叙发生在各地的名人史实,介绍那些过去的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