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薅羊毛”成为传统,印度的营商环境之差可谓是人尽皆知。打个形象的比喻,蚊子飞到了印度,也要被割下几两肉。然而,在留下了糟糕的口碑后,印度政府依然不知悔改,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望而却步。近日,被誉为“苹果代工之王”的中国立讯精密就更改此前3.3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放弃在印度投资设厂,而是转投越南,这让印度政府仿佛吃下了苍蝇,个中滋味可想而知。面对印度方面的指责,立讯精密方面当即表示,在印度未曾有3.3亿美元的投资决策,实打实打了印度的脸!
创立于2004年的立讯精密是苹果手机三大组装厂商之一。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立讯精密一直在关注印度市场,早在2019年就设立了印度办事处。按照此前的计划,立讯精密准备收购一家已经停业的印度数码产品企业,进而通过大规模投资重构生产线,主要生产苹果急需的手机组件等。按理说,印度政府一直在大力发展本土制造业,急需海外投资,立讯精密投资建厂也能拉动地方就业,这是一件合作共赢的好事。然而,整个项目进展并不顺利。其中,项目相关投资审批就迟迟无法通过,就连立讯精密高管赴印签证也多次被拒。其中,既有中印两国关系紧张的原因,而更多的则是印度政府打的小算盘。

既希望“借壳生蛋”,靠着外国企业和资本带动本土产业,又不希望外国企业赚钱,要拼了命地“薅羊毛”,这就是印度政府的变态计划。比如,包括立讯精密等14家苹果供应商此前都被批准在印度投资,但印度政府却给出了严苛的条件:这些企业必须是合资企业。言外之意,印度企业必须分一杯羹。不仅如此,在对中企增设投资和经营壁垒方面,印度政府更是毫无底线。
此前,我国的汽车巨头比亚迪就曾经计划投资10亿美元在印度建立合资工厂,一切手续齐全,也满足了印度政府的合资要求,但印度政府却生怕比亚迪冲垮了本土汽车产业,以“安全担忧”为由拒绝了项目申请。更有甚者,在印度发展布局多年的小米手机,还被印度冻结了7亿美元的资产,真正把“薅羊毛”政策贯彻得淋漓尽致。

有小伙伴或许会问了,印度政府只是拼了命地算计中国企业,对欧美企业一定会网开一面吧?对此,央视公布的一组数据最具权威性。数据显示,近7年来,已经先后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在印业务,其中就包括福特、亚马逊等欧美巨头企业。也就是说,有多达六分之一的在印跨国公司都铩羽而归。
如此来看,印度被称为“跨国企业坟场”,真的是实至名归。总结一番可以发现,印度在对外国企业使出招数,主要就是直接封禁、资产处罚、提高关税壁垒等。比如在2022年,亚马逊曾经投资印度的一家零售集团,而印度监管部门却以“投资有所隐瞒”为由,对亚马逊开出了20亿卢比罚单。这还不算,时隔一年后,今年印度再次薅起了亚马逊的羊毛,印度储备银行居然用“不遵守预付支付工具规则”为理由,对亚马逊开出了37.5万美元的罚款。

可以说,在印度投资,想要做到“遵纪守法”,难度丝毫不亚于获得诺贝尔奖。因为印度各项法律法规错综复杂,外国企业即便有所研究应对,稍有不慎还是会“触雷”,而为了勒索外国企业,印度政府的“莫须有”手段更是层出不穷。
最奇葩的就是“沃达丰罚款事件”。曾经印度税务部门对沃达丰开出了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天价罚款,不服气的沃达丰将其告上了印度最高法院,并且最终取得胜诉。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印度议会此后直接绕过印度最高法院修改财政法案,这就导致胜诉的沃达丰依然要继续缴纳罚款。只能说,包括立讯精密在内的众多外国企业撤离印度,看似丢失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实则避免了巨大损失。背着“跨国企业坟场”的骂名,印度只能让更多的企业和资本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