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普通人而言,
如何行之有效的节省开支,并将消费效果最大化,
是他们或多或少会认真考虑的现实性问题,
通俗的说就是,社交这件事,
能不花钱就不花钱,
能花小钱办明白的事,就不考虑花大钱折腾,
金钱在这个问题上被赋予了一种交际量尺的“身份”,
金钱的薄厚,让这一“身份”所对应的实质效果,
变得既微妙,
又透明。
我们不能否定那些以大手笔去经营社交需求的付出,
毕竟,我们也有可能是这“大手笔行为”的受益人之一,
只不过,芸芸众生,多以渺小的存在和微不足道的影响著称于世,
精打细算未必是是“人设”,而更像是现状。
所以,在面对需要花钱,需要付出实质性价值的条件下,
什么是真的需要花钱,什么是不需要花钱,
关于这个问题的判断,从个人到集体,
从私密的态度,到公共认知上的常识,
虽然听起来跨度很大,
但其实“执行标准”一点都不复杂。
比如,在不需要花钱的问题上,想要把那些看起来很复杂,
其实更复杂的矛盾进行处理,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道歉。
道歉从精神需求上,是一种良性的,对于自身错责的认可,
通常而言,诚恳的道歉能够让人更为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态度,
所以,道歉也分“等级”,
高等级的道歉,才以诚恳为媒介,去表现诚意,
而低等级的道歉,则全然不需要诚意,
低等级的道歉是一种泛滥型社交行为,
而这种道歉模式被广泛应用在那些复杂且矛盾重重,
但又不需要花钱(至少道歉者认为不需要)的地方,
他们并不会真正通过实质性的行为,去解决矛盾冲突,
而是通过低等级的道歉,
也就是敷衍型道歉来做出一种及其浅薄的安抚行为,
不得不说,有人确实吃这一套,
但不吃这一套的人,可是越来越多了。
虽然我们总是说,人要适应社会,
但如果改变的人多了,
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正在用实际行动,
让那些歉意,必须支付赔偿,
让那些偏见,必须收敛虚妄。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不是钱不钱的问题,
而是道歉和赔礼这看起来的两件事,
变成了一件事,
变成了同等重要,
且必须同样重要的一件事。
今天是三月十五日,据说是消费者该高兴的日子,
我这人记性不好,有些特别标准化的东西,
总是记不住全称。
但我知道,生而为人,立足于世,
什么时候该高兴,什么时候该沉默,
人有生物钟,这个世道,也有自己的世道钟,
钟声响起,有人站起,有人哭泣,
有人嫌弃,也有人正在遗弃,
钟声可以短暂的沉默,
而一旦响起之时,
必定响彻云霄,
让一些踏踏实实的普通人,
敢于挺起胸膛,
也正在震慑一些东西,
吓破它们的怂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