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方志纯对妻子说了一句话“把我的骨灰埋在湖塘村的松树下。”这要求,听着简单,却耐人寻味。
方志纯,这位1905年出生于江西弋阳的革命家,一生波澜壮阔。
1927年,他加入共产党,干的是地下工作,后来参与了红军反围剿战争,还去苏联党校深造,回国后扎根江西,担任过江西省人民政务副主席。看似风光,但他这一生,除了为革命奔波,就是为家乡建设操心,几乎没给自己留什么好处。
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只提了一个简单的请求叶落归根,回到老家的松树下。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叶落归根”,是乡土情怀的写照
别看方志纯是个革命家,他骨子里还是个江西人,对故乡戈阳湖塘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年轻时离家投身革命,但始终牵挂家乡。
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江西,修路、解决村民困境,甚至用自己的积蓄为村里人谋福利。这种动用私财而非职权的行为,绝不是为了面子,而是因为他觉得家乡欠不得。
到了晚年,他把自己的一生归结为“为国家尽力,为家乡尽孝”,所以临终前才提出这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意义深远的请求。埋在那松树下,是他对家乡的最后一份告别。
2. 革命理想与个人清廉的结合
方志纯一生清廉,连烟都只抽最便宜的,送礼的好烟一律不给面子。他这种人,从不屑于用权力谋私。
当村民希望他提拔几个本地人当官时,他直接拒绝了,却用自己的钱修了条路,帮村子打开了发展的大门。这种品性,到了他死后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要什么豪华墓地,也不要什么革命纪念碑,只想埋在家乡的一棵老松树下,朴素得像他自己一样。
想想看,这样的官员,在今天还有几个?
3. 忠于革命,也忠于家庭
方志纯不仅是个革命家,也是个好丈夫。他和妻子朱旦华相伴44年,同生共死,从上海到江西,一路扶持。
临终前,他拉着妻子的手说“我没有要求过你什么。”这话不但道出了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流露出他一辈子低调、克己的性格。他的骨灰埋在哪,其实不仅是他自己的事,也是对妻子的请求。
他知道,这个要求既是为了自己,也是对妻子最后的体贴——把他留在家乡,妻子不用大费周章地纪念他。
方志纯的“松树遗愿”,不是简单的乡愁,而是一生选择的延续。
他从未把自己当成一个特殊的人,死后也没有搞特殊化。这种朴素的品格,正是他一生最可敬的地方。